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语音声学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吴语和湘语八个方言点塞音的声学特性,并从音强、浊音起始时间、过渡音征、后接元音的频谱以及相对爆发能量五个方面分析了吴语和湘语塞音的个性特点,并对它们的声学特征进行了考察和对比分析。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概况了吴语和湘语塞音的研究综述和现状,阐述了本文实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介绍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仪器以及发音人信息等,探究了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第二章分析吴语和湘语单字音的塞音音强,主要是通过测量塞音声母韵母接合处的音强值。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与音强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吴语和湘语塞音的音强与发音方法最为密切,主要表现为不送气音强明显大于同部位的送气的音强。同时,吴语和湘语塞音的音强与发音部位也有关系,即舌根塞音的音强小于双唇和舌尖塞音的音强。第三章考察了吴语和湘语单字音的浊音起始时间。在分析比较中得出了以下结论:吴语和湘语塞音的VOT均值差异与塞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后接元音音素有关。送气塞音的VOT的时长均值均大于不送气塞音;在各类塞音中,比较明显地存在部位效应,即舌根塞音的VOT均值都明显长于双唇和舌尖塞音的VOT均值,而双唇和舌尖塞音的VOT均值关系在各方言区中关系不尽相同。第四章分析了吴语和湘语塞音的过渡音征,首先分析了不同方言点后接元音的共振峰模式,比较了F2和F3的音征走势,借此对比了吴语和湘语后接元音对不送气清塞音和浊塞音的协同作用的差异与共性。然后利用音轨方程的原理及应用方法,考察了吴语和湘语浊塞音与后接元音的协同发音作用,得出吴语和湘语浊塞音音征起点值和终点值之间的音轨表达式,计算出它们的音轨值。第五章主要对吴语和湘语清不送气塞音和浊塞音后接元音的离散谱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录音材料中选取了以元音/a/为后接元音的单音节字作为调查用字。首先比较了吴语和湘语不送气塞音与浊塞音辅音稳定段和元音起始段的离散谱特征,得出了不同方言点离散谱中共振峰分布和能量值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然后比较了吴语和湘语塞音后接元音的谐波能量差,参考的实验方法是测量第一谐波H1和第二谐波H2之间的差值,通过比较元音开始段、中间段和结束段三个不同断面的振幅差值,并得出了吴语和湘语不送气清塞音都没有引起其后接元音的气声化。而湘语浊塞音没有明显的气化作用;但吴语浊塞音对于后接元音有较明显的气化作用,且这种气化作用一直持续到元音中间部分。最后比较了吴语和湘语塞音的弛声声学特征,主要从功力谱振动的上下幅度、频谱斜率对比、噪声干扰、弛声元音的音强能量及其衰减趋势等几个声学特征进行对比,都可以从实验角度证明吴语清爆音后接元音的弛声性质比湘语更明显。第六章主要测量辅音除阻点的能量和后接元音的最大能量值,以二者的比值来进行归一化,用百分比表示。从比较中可以大体看出吴语的RBE百分值略大于相应部位的湘语的RBE的百分值,在不同发音部位呈现出不同规律。而RBE百分值的大小一般都与塞音除阻点能量值和后接元音的最大能量值这两个主要因素有关,而这两个能量值的大小也同时受到其他条件制约,其中发音方法的送气和不送气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从空气动力学原理角度来看,肺部气流输出的不同力度以及器官阻碍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气压和气流量,而它们对除阻点能量值的大小影响较大,以此也能解释两大方言区在听感上形成的不同感觉。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研究结论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