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散斑成像(Laserspeckleimaging,LSI)作为一种宽场、定量和实时检测的光学技术手段,可在观察血管结构的同时获得大视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已被成功应用于动态血流的监测。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Vascular 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V-PDT)通过选择性封闭病变血管实现靶向治疗目的,血管参数变化是评估V-PDT疗效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旨在利用LSI研究光功率密度对V-PDT治疗前后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实验选用小鼠背部皮窗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玫瑰红(Rosebengal,RB)试剂作为光敏剂,用波长为532 nm的激光器进行治疗,通过调制光衰减器获得低功率密度(50,75和100mW/cm2)和高功率密度200mW/cm2的不同辐照功率密度。V-PDT治疗过程中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分别通过显微镜和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进行监测,同时用荧光光谱系统采集V-PDT治疗过程中的荧光信号,监测V-PDT过程中光敏剂的在体代谢和光漂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LSI可以用于监测鼠背皮窗内微血管的V-PDT生物响应,由定量的数据可以看出血流值在V-PDT治疗后即刻均下降(50mW/cm2:91.52±3.89%;75 mW/cm2:75.23 ± 11.29%;100 mW/cm2:72.51 ± 17.33%;200mW/cm2:57.94±4.39%),1小时后各实验组的血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50mW/cm2:62.20±12.38%;75mW/cm2:48.50±6.31%;100mW/cm2:42.73±8.37%;200 mW/cm2:37.01 ±6.79%),V-PDT 的治疗效果与功率密度相关,低功率密度组比高功率密度组有较好的结构和功能响应。与此同时,鼠背皮窗内微血管的动静脉之间存在明显血管损伤差异,治疗区域动脉在V-PDT治疗后几乎完全收缩,而静脉则是部分收缩并伴有血液回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