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cides,OCPs)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生物富集放大与长距离大气迁移是OCPs环境行为的两个重要特点,这使得有机氯农药对野生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更显突出。本文针对OCPs的生物富集放大,较系统地采集了珠江河口区52个底层生物样品,对其中以六六六(HCH)和DDT为代表的OCPs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有机氮稳定同位素(δ15N)确定各生物体在底层生物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对OCPs在珠江口底层食物网中的生物富集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针对OCPs的长距离大气迁移可能对我国藏高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选择西藏羊卓雍湖和错鄂湖两个未受扰动的湖泊,对其水和沉积物(柱)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组成特征以及剖面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此外,我们还采用35种PCBs混合标样,对在生物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凝胶渗透色谱(GPC,Gel-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柱去除脂肪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收率实验和评估。主要结果如下: 1 珠江河口区生物体内存在着较严重的HCHs和DDTs污染。在脂含量基础上,HCHs在生物体中的含量范围为21.97~3925.87 ng/g lipid;而DDTs为1981.74~42490.78 ng/g lipid;HCHs在贝壳、虾、蟹等生物体中的含量高于鱼类,而DDTs则相反。珠江口不同采样点相同生物体间HCHs、DDTs含量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与我国相关国家标准(GB2763-81)相比,珠江口底层鱼类中的HCHs与DDTs含量(湿重)未超标。但是,相对于国外同类研究,珠江口生物体中DDTs、HCHs的污染较严重。 2 有机氯农药在珠江口底层生物中的富集,具有食物链放大能力较弱、空间上不均一的特点。外伶仃水域(BC点)和内伶仃水域(FG点)生物体中的HCHs、DDT含量均与营养级有关,但在伶仃洋中西部水域(DE点)则没有对应关系,表明了河口区水域和生物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现象国内外研究中还没有类似报道。珠江口DDTs含量与δ15N关系图的斜率分别为:外伶仃水域0.08、内伶仃水域0.02,这与近期报道的国外热带地区河口数据相近,但与温带的数据相比则较低,我们提出,与温带或寒带水体相比,热带或亚热带河口有机氯化合物通过食物链富集放大的能力相对较弱。 3西藏羊卓雍湖和错鄂湖两个高原湖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有机氯农药的污 染,并具有多种有机氯农药的同时存在、在沉积柱上近表层没有含量下降趋势, 以及南部的羊卓雍湖污染程度高于藏北的错鄂湖等特点,反映出湖泊中的有机氯 农药有可能是随孟加拉湾洋暖流由南向北带入的。两个湖泊的水与沉积物中 DDTs和HCHS含量甚至与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淡水水体相近,这种现象很可能 表明,大气沉降的有机氯农药可在青藏高原湖泊水体与沉积物中发生一定程度的 累积。长远地看,这一过程将可能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产生负面影响。 4 PCBS混合标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经GPC柱净化后的PCBs回收率均 很高,而且含氯原子数不同,回收率没有明显不同,说明用GPC柱去除生物体 内脂肪的方法对PCBS的回收率是可以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