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山西省阳曲县土地分布格局探讨——在GIS下以《阳曲县丈清地粮图册》为基础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图册》为基础,以GIS为手段,利用软件Mapinfo对阳曲县都、甲的土地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查询和制图,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探讨清末该地区土地的空间分布格局.该文是GIS软件Mapinfo Professional在历史地理学中运用的一个实例.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该文研究的对象《图册》以及阳曲县的自然条件、行政范围的变化等.历史上的阳曲县域多次发生变动,明清时期它的县域范围还包括今天的太原市区,地方行政设置为都、甲,都、甲的数量也多次发生变动.《图册》的内容大体分为序和目录两部分.该文主要研究的是目录中的"太原府阳曲县四十都地粮图说".《图册》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阳曲县土地资料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在利用GIS软件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为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图形数据,其次是图形数据同属性数据的关联,该部分主要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且阐述了建立的数据库所具备的功能.第三部分讨论阳曲县土地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表明在阳曲县中,官地包括圈地和屯地的空间分布特点有很大的差别,圈地分布的最为集中,分布在县中、南部10个都中,而屯地分布在30个都,范围分散,对于民地而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高质量的土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一些都中,而低质量的土地分布在北、东、西部山地的都中.这部分的分析充分利用GIS专题制图和查询功能,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作出判断.第四部分是对典型区域的分析.该部分选出了5个都下的34甲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主要讨论了圈地和屯地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的自然属性.第五部分是对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每个都的土地承载能力同所在都的土地生产能力有关,而每个都的生产能力又同该都的土地分布组合有关.第六部分为该文的结论部分.在上述第三、第四、第五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该文的结论.此外,该部分还对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手段提出了一些看法.
其他文献
该文以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其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和审美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旨在从空间表现的角度去认识院体山水画风格演变的意义,并对其在绘画史上的
中唐以来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的要素供给状况如下:土地总量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均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趋于过剩,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技术早熟而变迁缓慢.与此相对应,
叶适(1150-1223)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是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事功思想在南宋学术界独树一帜,其中包含很多值得后人思考的内容.在叶适著作中所体现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儒家思想为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规范。因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从儒家说起,孔孟荀是儒家的杰出代表,孔子主德,孟子主仁,而荀
16世纪的欧洲,是民族意识兴起,民族国家建立的时期.于16世纪上半叶在德意志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诉求.在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德意志宗教改革中,在信奉新教的
中比《通商条约》及《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是清政府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中比修约,也是继巴黎和会后,北京政府修约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11月6日,北京政府在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广州作为伊斯兰教最早在中国落脚生根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由于宗教自身的凝聚力,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回民社会圈子.虽然
专家政治伴随着南京政府的始终,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对从政专家的个案研究,把从政的专家学者作为一个
上海在近代开埠以降,由于各种要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上海人口构成的多元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社会、观念的混合与交融.特别是很多西方的公众场所和管理方式在租界的产生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