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时代的重大课题。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思想政治教育珍贵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研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充分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研究的主题是雷锋精神教育,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历史阶段是21世纪的新时期。论文详细回答了对新时期大学生开展雷锋精神教育“是什么(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什么教育(价值、意义)、教育什么(目标、内容)和怎么教育(方法、路径)”等基本问题。论文遵循归纳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雷锋精神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历程和现实意义、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方法和路径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论述了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研究趋势和研究存在的不足,随后说明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本文认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研究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论文对雷锋精神、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概念的界定,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渊源、基本特征的归纳,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基本历程与现实意义的探讨,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方法与路径体系的构建等可以丰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二是,论文提出的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路径,可以丰富和创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论文归纳了国内关于雷锋精神教育的研究特点,考察了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包括雷锋精神概念、内涵、本质(实质)和核心、特征、思想渊源、时代价值、弘扬路径以及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还检索了国外关于志愿精神培育的研究现状。作者认为,学术界对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还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关于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方面的专著。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归纳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问题,其研究成果是对雷锋精神教育研究的补充和深化。第二部分是论文的基础理论和逻辑前提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概述了雷锋精神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界定了雷锋和雷锋精神等关键概念;讨论了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渊源以及基本特征并确定了雷锋精神内涵、辨析了雷锋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等几对概念。本文认为,雷锋精神就是以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言行实质为基本内容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化和系统化的雷锋式先进群体言行的理论总结。它具有实践性、先进性、群众性、时代性和人本性五个特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雷锋精神的三大思想渊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良好的党风、民风、社风是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最后对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辨析了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雷锋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几对概念。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雷锋精神教育的基本历程和现实意义。雷锋精神教育的基本历程可以提供历史的借鉴,雷锋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是本论文的逻辑前提。第三章遵循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总结了雷锋精神教育基本历程的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世纪,归纳了雷锋精神教育历程中表现的三个主要特点:教育理念上由单向利他的“以他为本”转向互利共赢的“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上由单一层次纯粹的“学雷锋做好事”到多层次生活化的学雷锋以及实践方式上由简单模仿雷锋的外在行为转为努力学习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实质、与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以及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等四个历史启示。最后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论述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意义。论文认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具有对社会发展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培育国家创新型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在微观角度,论文认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具有培养个体政治素质、构建个体精神家园、养成个体德性和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等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四方面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遵循归纳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逻辑思路,全面考察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以及方法与路径。主要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四章是现状调查和分析部分。在这一部分,论文从历史角度和实证调研的角度全面考察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历史上看,大学生是历次学雷锋活动的主体,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同时,学雷锋活动也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从实证调研的角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新时期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心态复杂;存在对雷锋精神价值、雷锋精神内涵和作用认知模糊和消极状况;在突发事件中表现慎重和犹豫。论文也总结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中途径多样、课堂讲授途径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公益活动的载体创新等三条成功经验并归纳了教育资源整合乏力、方法途径单一和长效机制缺失等三个主要问题。论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客观和主观影响因素认为,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弱化性、道德环境的制约性、网络的冲击性和传统学雷锋活动的局限性等;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大学生心理的未成熟性、趋功利的价值观和随波逐流的认知倾向等。第五章,阐述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观点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价值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每个人”、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活动和能力以及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还系统阐述了灌输的理论指导、灌输的主客体、灌输的主要内容以及灌输的手段方法等。马克思主义榜样教育理论则认为,榜样教育要从“现实的人”出发,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发挥榜样的引领和激励作用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归纳、形成了包含青年教育目的、青年教育原则、青年教育内容和青年教育方法等的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论文分析了主体与客体范畴并提出了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要点主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回归生活的教育内容以及对话沟通、情理交融的教育方式等;分析了思想与行为范畴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和教育对象自身三个角度讨论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要求;分析了个人与社会范畴并阐述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功能和教育目标的规定。这些理论、观点和思想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六章构建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论文首先讨论确定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兼顾、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等三条原则,这是选择和确定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基本法则。在充分考虑时代特征、社会需求和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等确定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目标的现实根据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包含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个体目标三个层次的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目标体系,并论述了三层目标的具体含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大学生优良品质生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论文从思想观念与思想认同、政治观点与政治情感、道德品质与道德践行以及敬业奉献与创新创业教育四个维度把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内容归纳为雷锋精神内涵和生成过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参与、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十项。从内容性质看,雷锋精神内涵和生成过程教育是总纲,是对雷锋精神的全面认知和个体品德形成过程的方法借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参与、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则分别从政治素质、职业素质等侧面进行了详细论述。这十项具体内容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内容体系。第七章构建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方法与路径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论文首先确定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方法和路径构建的新观念:教育思维观念方面主要包括关系思维、系统思维和开放思维;教育对象观念方面主要有实践观念、情感观念和过程观念;教育价值观念方面主要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观念。这些创新的观念是构建适切的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方法和路径的基础。在内容上,雷锋精神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能够适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方法,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时代的不同和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的不同,要取得好的效果,方法和路径的适切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论文提出了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及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等四种教育方法,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教育、教育、显性教育和共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四对教育的相对平衡,这是在对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雷锋精神本身特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和构建的:论文还根据雷锋精神本身的实践性、新时期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空间特点以及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等设计了实践-认识-实践、现实-虚拟-现实、课堂-课外-课堂以及问题-解答-问题-解答等四条具体路径。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结尾部分。包括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