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瘙痒性风团,亦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即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被定义为上述风团皮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者。由于其发病原因复杂,且发病率及复发率逐年升高,以及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对患者的心理、生活等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一直是皮肤界的研究焦点。近年来,关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研究,除了包括由组胺介导的以外,还包括趋化因子的异常表达、Th1-Th2的免疫失衡等。目前,H1-抗组胺药是该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对该治疗方法不敏感,从而迫使在临床上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现有报道提示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疗效及安全性是否可靠?是否值得推荐?截止目前尚无相关文献的系统评价。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系统评价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采用ELISA检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3,MCP)-3和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regulated 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的表达水平,探讨CC趋化因子MCP-3和RANTES的表达水平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PubMed、CBM、EMBASE、CNKI、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手工检索有关文献,收集以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为荨麻疹活动评分(UAS)和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不良反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中MCP-3、RANTES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上述纳入研究对象外周血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含量。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对于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检索国内外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4项RCT研究(包括341例患者),原始文献包括国外(土耳其)和国内。Meta分析结果显示: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抗组胺药[OR=9.60,95%CI(4.45,20.74),P<0.00001]。纳入研究中仅有1篇研究采用荨麻疹活动评分(UAS)来判定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活动评分下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三次平均分下降更明显。在3个月后的随访中,治疗组平均UAS继续下降,为15.7,而对照组却上升为31.2。在不良反应方面,纳入的4项研究中3篇报告了关于NB-UVB照射的包括轻度弥漫红斑、灼热及瘙痒感等的轻度不良反应事件。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MCP-3和RANTES的水平检测,试验组MCP-3和RANTES的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健康人群相比MCP-3,RANTES的离散程度均比较大;试验组IgA的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25),IgG的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试验组中IgM的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健康人群相比IgG的离散程度均比较大,而血清中IgA、IgM的离散程度比较小。结论当前证据表明,相对于单一抗组胺药物治疗,NB-UVB联合抗组胺药的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轻。但是由于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所限,需要谨慎对待结果。因此,期待有更严谨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验证这一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MCP-3、RANTES等CC趋化因子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其Th2优势应答以及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