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积累和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发布后,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增资扩股、减免税收、央行票据和再贷款等一系列资金支持方案给农村信用社改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已率先开始改造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发展模式。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如何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真正做到“花钱买机制”,到底是模仿发达地区的现有模式还是另僻佳径,目前决策层对此尚无定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更需要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地方政府也更需要农村信用社来支持“三农”。资本金不足、产权不清晰、历史包袱较重、管理体制不顺、经营状况较差、外部环境恶劣等诸多问题又严重困扰制约着当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如何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探索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这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介绍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在对国外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的考察和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外农村信用合作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第三章通过将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和发达地区农信社发展概况的对比分析,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比较法、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法,历史地和现实地考察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制度变迁,进而明确当地农信社体制改革的方向——规范的合作制。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产权、契约、委托代理等相关原理,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发展的特点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最后一章在以上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就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监管体制的构建、经营方式的创新以及外部发展环境的改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