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并发症。虽然各地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差别较大,但是总体来说发生率较高。研究已证明卒中并发抑郁的患者较不伴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低、认知缺陷更明显,死亡率也更高。虽然PSD减弱脑卒中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社会功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出现更多的认知功能缺损,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是,对该疾病的低识别率和低治疗率使得一大部分卒中后抑郁患者不能得到及时干预。所以早期识别并积极改善卒中后抑郁不仅可以减少临床症状、促进功能康复,并可降低死亡率、减轻看护者的负担。研究卒中后抑郁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由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抑郁障碍中的重要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转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卒中后抑郁关系的研究上来。对PSD患者血清及脑脊液BDNF的测定可以加深对PSD病因的理解,促进早期诊断与治疗,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甚少,已明确血清BDNF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脑脊液BDNF的变化。本研究旨在测定PSD患者血清BDNF含量,并探索其与卒中部位、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与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相关性。方法:4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抑郁障碍的诊断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四版(DSM-IV)。入院2周后空腹取肘静脉血3ml置于未抗凝的塑料试管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BDNF的含量。血标本采集当日进行量表评定,抑郁症状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认知功能评价采用简易智能筛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所有数据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参数间两两相关分析用Spearman法,统计学意义标准为P<0.05。结果:41例首发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共发现抑郁患者17例,发生率41.46%。脑卒中伴抑郁组HAMD-17总分平均为(20.41±2.57)分。前后部卒中部位比较,HAMD-17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伴与不伴抑郁者比较NIHSS、Barthel指数、MMSE评分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1)。HAMD-17评分与NIHSS、Barthel指数、MMSE评分均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分别r=0.43,P<0.01;r=-0.45,P<0.01;r=-0.41,P<0.01)。血BDNF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r=-0.38,P<0.01)与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因子间的有显著的负相关(分别r=-0.38,P<0.05;r=-0.31,P<0.05)。结论:不同性别的脑卒中患者出现抑郁障碍的几率无统计学差异。卒中部位与PSD发生有关,前脑卒中更易于发生PSD,而卒中性质与PSD发生的关系不大。卒中伴抑郁者较不伴抑郁者出现更多的神经缺损,日常行为能力及认知功能下降更明显。血清BDNF含量与脑卒中患者HAMD-17总分呈负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两个因子,可能可以作为早期诊断PSD的一个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