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在这个空间可以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公共权威领域的干涉,公共意见可以形成。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就是公共领域。
在我国,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一直强调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各级传媒机构在我国都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作用尚未得到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大众传媒要构建公共领域的理想始终难以摆脱政治权利的干预。
互联网的出现把我国“公共领域"的建设带入了快速发展新的阶段,网络舆论对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网络论坛的兴起,为民众发表更加真实、自由的言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在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网络论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存在性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证性的辨析,本文旨在对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并通过一部分内容分析探讨网络在我国能否构建理想的公共领域,以及如何培育理想的网络公共空间。
论文的第一部分是论述我国网络舆论的兴起对公共领域带来的变化,提出“网络能否实现公共领域理想”的问题,并对本文所研究的网络公共领域进行了条件上的界定。
第二部分是根据第一部分的界定进行本文的研究假设,并把假设分解为四项假设。
第三部分是研究开展的背景:包括本文的理论背景、我国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以及我国有关的文献综述。
第四部分是简要说明了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尤其对抽样调查的方法和数据给予了说明。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就是分析讨论部分,分为五节,这五节刚好证明了论文开始的四点假设:
(1)5.1 网络舆论主体分析:从网络舆论的主体来看,由于存在“数字鸿沟”,网络舆论并不等同于民意,舆论表达者的主体意识不强,因而很难保证网络空间话语的公共性。
(2)5.2中文网络论坛中的公共话题:从网络言论的内容来分析,网络是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它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统一。
(3)5.3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方式:从网络言论表达上看,与公共领域所应具备的“交往理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4)5.4网络中的意见传播模式:从网络舆论传播结构看,在我国,网络舆论还受到来自各种权威话语的“把关”和“议程设置”。还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公共领域。
(5)5.5构建网络公共空间的宏观环境:从网络舆论传播环境看,我国的民主政治还不够健全,理想的公共空间要能够对公共权利机关产生制约还需要很长的过程。网络在目前还只是一种“伪公共空间”。
文章的第六部分部分还补充说明了建立网络公共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中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几个问题。并针对各种争议提出了作者的几点想法。
最后一部分重申了本文与假设一致的结论:在我国,互联网虽然具备了公共领域的许多客观条件,但是它毕竟无法脱离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而独立存在。构建理想的公共领域不仅仅与网络媒体的民主政治环境有关,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