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统计出历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的方药用量的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用量范围和常用量范围,绘制出大承气汤方药用量的历史轨迹图,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历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方药用量之间有无差异,寻找合理的剂量范围,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分析当代临床中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等因素对大承气汤方药用量的调控作用,总结当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的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以期为今后临床中应用大承气汤提供依据。内容和方法主要研究历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的方药用量,首先确立资料的纳入标准,选取历代医学著作和当代学术期刊中关于大承气汤的文献资料。将大承气汤的药物用量录入Excel表,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出大承气汤全方总剂量、每次服用量以及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用量的历史轨迹图。计算出大承气汤中两味药物之间的用量比值和全方四味药物的用量比例,以寻求最佳的配伍比例。将所得大承气汤方剂和药物用量数据按朝代分组,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唐代至今历代与汉代之间的方药用量是否有差异,比较相临两个朝代的方药用量是否有差异。若剂量值分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若剂量值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等指标对当代应用大承气汤的用量数据进行分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对大承气汤方药用量的调控作用。结果绘制出大承气汤全方总药量历史轨迹图,从统计结果可知,唐代的方药用量和汉代完全一致,宋金元时期的全方总药量与汉代的用量没有差异,明代到当代的全方总药量低于汉代的用量水平。绘制出大承气汤每次服用量历史轨迹图,从统计结果可知,自宋代至今历代的每次服用量变化不大,均低于汉代的每次服用量。绘制出大承气汤药物用量历史轨迹图,从统计结果可知,宋金元时期的大黄用量与汉代的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从明代至今历代大黄的用量均低于汉代的用量;从宋代至今的芒硝的用量均低于汉代的用量;从唐代至今枳实的用量和汉代的用量有小幅度波动,但差距都不大;唐宋元时期应用厚朴的用量与汉代基本一致,从明代至今厚朴的用量均低于汉代的用量。历代应用大承气汤两两药物的用量比值结果出现频次最高的均为1.00,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的用量比例结果出现频次最高的也是1:1:1:1。这一结果与仲景原方药物用量比例不符,说明后世医家对药物的配伍比例不够重视。汉唐时期应用大承气汤的剂型均为汤剂,宋元时期改用煮散,后世又逐渐恢复应用汤剂,这与大承气汤本身的作用特点有关。当代医家对大承气汤的给药方式有所扩展,这有利于扩大大承气汤的应用和主治范围。历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时多应用大承气汤原方,这与大承气汤本身“力专效宏”的特点有关。其加味药物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多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和理气药,这与大承气汤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从涉及的病种来看,大承气汤主要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肠梗阻、急性胰腺炎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三种疾病。用于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时的方药用量低于其他两者,这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气血尚弱,不耐攻伐有关,用于治疗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的方药用量水平没有差异。结论与汉代的用药水平相比较,大承气汤的全方总药量的变化始于明代;每次服用量的变化始于宋代;大黄用量的变化始于明代;芒硝用量的变化始于宋代;厚朴用量的变化始于明代。这说明大承气汤方药用量的变化始于唐宋之交,这与宋代政府大力推动“煮散”的运用有关,从明代以后,临床上常用的剂型恢复为汤剂,历代医家的方药用量渐趋稳定,有明显的继承性。大承气汤配伍精当,力专效宏,治疗周期短,临床上适宜以汤剂剂型应用,临床上常原方应用,配伍药物多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和理气药以增强其治疗作用,其方药用量受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疾病病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结合中医理论来看,有部分分析结果并不理想,这可能与数据样本量不足、文献质量不高、研究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等因素有关,期待有人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