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学校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这也就意味着学校课程也必然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也即是说没有文化便没有语文课程。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深圳也不例外。但是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课程的主要载体教科书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适应”问题: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话题陈旧,距离学生实际生活遥远,可懂度低等。教科书出现诸多“缺口”,究其内在缘由是因为教科书距离学生和教师太远。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充满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地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入。“填写”教科书的“缺口”需要教师对教科书进行调适。鉴于地方文化、教科书、语文教学活动三者间的密切关系,地方文化与语文学科知识的融合研究已势在必行。本文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良好开展和国家连续出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政策背景下,基于国内外教科书使用研究成果,进入N小学开展实证研究。选取Y教师和L教师为个案样本,通过调查研究、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展开研究,进入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发现教科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不适应”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科书的文本内容结构难、表现形式枯燥无味、可懂度低。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科书的弊端主要是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教学内容时代性不强。教科书与地方文化的脱离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失去浓厚的兴趣,教学质量下降。面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教育生活化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教育理论,与授课教师一起设计适合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学习的运用地方文化调适语文教科书的教学案例,探寻基于地方文化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调适过程。在整个调适活动中,教师通过教科书教学适应性分析、地方文化分析与选择、教科书内容重构、教学实践验证这四个环节对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调适,提升教学效果。从调适主体、客体、保障三个方面阐述运用地方文化对语文教科书调适的影响因素。调适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调适的客体包括地方文化和教科书;调适保障包括课程制度和社区理解与支持。研究发现融入效果检测是当前研究“真空”地带,地方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效果研究是未来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