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的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该操作过程的科学性是科学的训练理论有效指导具体实践的过程,是决定运动员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河南省第十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短跑运动成绩与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的短跑平均水平相差较大;高校高水平短跑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落后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两方面是河南省高校短跑运动训练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安排、比赛成绩进行研究认为,训练观念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直接指导训练实践的一种思想。训练观念贯穿于整个训练比赛过程中,在科学化与艺术化的训练过程中对整个训练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训练观念来自于科学训练理论知识、训练经验、训练精神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在教练员头脑中通过有机整合共同作用于运动员,推动竞技运动成绩提高,各个方面表现的作用各不相同。训练观念具有内容的客观性、存在形式的“先验性”、地域性、演进过程的独立性、作用形式的内在性与稳定性、网络性、可变性的特点,其作用为正确训练方向的依据和保障;科学的制订训练计划;能动的指导训练实践。
单纯用超量恢复理论解释竞技能力或者运动成绩的提高是不合适的,超量恢复属于单因素理论,主要从一元的角度对运动负荷作用进行了描述,不能单一的作为指导训练的理论。应激学说带给运动训练的启示在于①长时间的单一刺激会使运动员产生一定的适应,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停止增长,或者由于过于单一的局部疲劳导致损伤;②在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证运动员的机能恢复;③始终让运动员处于警觉与抵抗阶段,不要经常使用过大的负荷使机体发展到衰竭阶段,从而在警觉与抵抗阶段循环往复的发展,不断逼近身体的极限水平。“适应—疲劳”理论对于运动训练的启示为,当我们在进行一种能力的训练时,其他能力的水平也会下降,当一个运动新手参加耐力训练提高耐力成绩,产生的效应较快,消退的也较快。
总结与系统论述了短跑项目“松”“大”“快”“前”四大因素的辩证关系,“大”是基础因素,“快”是核心因素,“松”是保障因素,“前”是支撑因素。
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短跑运动员基本训练阶段采用周期板块训练模式。赛前减量的持续时间为4-20天,但还要根据具体项目、运动员水平、以及适应与恢复能力进行时间上的调整。指数减量对增强运动员的成绩优于台阶式减量,而且快速减量所增强的成绩要优于慢速减量,减量阶段采用模拟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从训练观念到训练理论再到具体训练安排较为系统的论述了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短跑运动员训练思想、过程与安排,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与智力支撑,从而更好的提高河南省高校短跑训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