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马鹿(Cervus canadensis)种群恢复和栖息地保护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tian1046906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鹿(Cervus canadensis)作为一种大型鹿科食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栖息地破碎化甚至丧失,严重影响了其种群生存现状。本课题利用样线法、非损伤采样DNA分析,在赤峰市开展了马鹿野外调查,完成了针对马鹿种群现有资源、栖息地分布与特点、生态廊道建立、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化程度方面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位于赤峰市大兴安岭南段的多个保护区马鹿总蕴藏量约为12160只,种群密度平均值约为1.94只/km~2,除克什克腾旗的桦木沟地区马鹿种群密度降低26.36%以外,克旗其他地区(约4773只)、林西县大冷山林场(约512只)、巴林右旗赛罕乌拉保护区(约2388只)、巴林左旗乌兰坝保护区(约817只)、阿鲁科尔沁旗高格斯台保护区(约3012只)的马鹿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十分显著,十年的种群密度平均增长率达到116.24%。2.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的马鹿种群栖息地,集中分布于赤峰市各保护区核心区划内部,形成了多个具斑块化的种群栖息地,有明显的隔离分布趋势,但因种群数量和密度快速恢复,在多个保护区交界处马鹿出现频率升高,有相互扩散和连通的发展趋势。结合实地调查,发现马鹿现有的栖息地具备海拔较低(800~1200 m)、坡度较缓(<15°)、靠近水源、植被类型多为靠近山林的灌丛或草地等特点。3.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建立了12条马鹿扩散和连通的生态廊道,廊道具有经过河流、地势无规律、远离村落位点等特点,廊道植被以林地和草原为主,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两种廊道类型,证明作为马鹿生态廊道的区域,需要具备充足的水源和食物、避难场所、远离人群、扩散距离短、消耗体力少等条件。4.线粒体控制区标记结果显示,在赤峰市调查地区发现21个独立单倍型,马鹿种群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246,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37,均处于中高等水平。通过遗传距离、遗传分化系数Fst、基因流Nm的计算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显示研究地区马鹿种群间分化程度较高,种群内个体遗传距离较近,可能已经存在近交现象。本课题通过实地考察对赤峰市马鹿种群栖息地现状进行研究,比较十年来马鹿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变化,结合对种群现况评估,分析马鹿栖息地环境特点、种群遗传多样性现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何建立和提高廊道适宜性的方案,为避免和打破当地马鹿种群因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种群隔离影响,提出改善和维持现有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方法和措施,为打通整个研究地区马鹿种群间交流,提供详细基础资料。
其他文献
水文情势变化是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驱动力。为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前后金沙江支流关河流域水沙情势变化,本文选取关河流域豆沙关水文站1959-2018年共60年的水沙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法分析径流、输沙的年际、年内变化趋势;应用生态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对1959~1996年(以下简称TA期)和1996~2018(以下简称TB期)水沙单项水文指标改变度进行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