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脂肪肝内血管瘤的二维超声特征;定量分析脂肪肝及其内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血流灌注特征,探讨相关机制,为评价脂肪肝内血管瘤提供帮助。方法112个经CT、MRI以及随访观察或病理结果证实的血管瘤,其中正常肝内血管瘤81个,脂肪肝内血管瘤31个,接受了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采用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成像技术与SonoVue超声造影剂。运用QontraXt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别在肝实质和病灶内选取感兴趣区,仪器自动绘制时间—强度曲线,由伽马拟合曲线获得相关参数。对比分析两组(1)肝实质背景的造影到达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以及25s、60s、120s的造影强度。(2)血管瘤的造影到达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3)血管瘤的二维超声特征。结果1.脂肪肝内血管瘤与正常肝内血管瘤相比,常规超声低回声(22/31vs21/81,P=0.000)、边界不清(20/31vs29/81,P=0.006)及后方回声增强(15/31vs18/81,P=0.007)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2.①脂肪肝背景与正常肝背景相比,前、中、后场造影剂到达时间延迟(前场18.721±4.849vs16.633±5.964,P=0.018;中场23.791±7.538 vs 20.438±6.067,P=0.037;后场38.064±7.786 vs 30.721±9.509,P=0.011),且峰值强度低于正常肝(前场28.365±9.371vs35.410±6.703,P=0.019;中场30.230±6.937 vs 36.387±9.713,P=0.015;后场28.078±5.174 vs 33.164±4.712,P=0.020)。②脂肪肝背景与正常肝背景相比中、后场造影峰值时间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场51.346±8.033vs48.651±10.848,P=0.030;后场60.675±7.734 vs 57.224±6.826,P=0.023);前场峰值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脂肪肝前场在25s和60s、中场25s以及后场60s,与正常肝相同部位比较,造影强度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前场在120s、中场60s和120s以及后场25s和120s,与正常肝相同部位比较,造影强度差异无统计学(P>0.05)。4.脂肪肝内血管瘤与正常肝内血管瘤相比,超声造影填充完全者较正常肝少(13/31vs53/81,P=0.024);造影剂到达时间、峰值时间以及峰值强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对正常肝组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74.1%;对脂肪肝组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仅4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脂肪肝内血管瘤常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低回声及后方回声增强者较多)。2.脂肪肝超声造影灌注效应低于正常肝。3.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定量分析更能客观准确地分析脂肪肝血流动力学特点,为超声造影评价脂肪肝内病灶提供依据。4.超声造影显著提高了对脂肪肝内血管瘤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