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疆儒家文化教育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ak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是我国的西北屏障,新疆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全国的稳定发展。寻求新疆治理的高效途径,实现新疆地区的长治久安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文化认同与新疆的稳定与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探寻治理新疆的途径极其重要。乾隆以降,新疆开始了军府制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新疆儒家文化教育的发展基本停留在北疆部分地区和乌鲁木齐都统所管辖的地区,南疆地区的儒家文化教育根本没有得到发展。清朝中期新疆地区爆发大规模内乱,儒家文化教育更加艰难。思考文教实践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是晚清收复新疆之后很重要的一个现实。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后,先设善后局,后改旧制,新疆开始了与内地一样的行省制度。在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进行着文化教育的变革——新疆迎来了近代以来儒家文化教育的第一次高潮。社会稳定,制度革新,为儒家文化教育扫清了障碍,新疆的治理也迎来了春天。晚清新疆儒家文化教育的推行对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当今新疆文化教育和社会其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本研究在整理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文献学,传播学等多学科,意在完整的再现整个清代新疆儒家文化教育的发展脉络,通过重构当时新疆儒家文化教育实践的概况,探索文化建设与边疆治理的关系。首先主要梳理清中期新疆儒家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乾隆以后军府制的实行对儒家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重武轻文”的教育理念致使儒家文化教育发展受阻。军府制之下南疆地区以及札萨克地区主要以经堂教育为主,儒家文化教育主要存在于乌鲁木齐都统所辖地区,国家制度以及政策对儒家文化教育影响极大,文化教育和国家认同缺失导致国家政权在基层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有效治理。然后对晚清新疆儒家文化教育的目标以及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左宗棠和刘锦棠精确分析了当时新疆社会现实以后,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目标。笔者将其主要概括为四点,即开启民智,兴贤育才;移风易俗,同我华风;疏通隔阂,加强交流;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新疆社会稳定,重建工作也紧跟其后,这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晚清新疆儒家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教育加强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儒家文化熏陶,灌输传统的儒家文化礼仪,强化国家主流文化,培养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通过分析与整合发现,晚清新疆政府意识到了文化建设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国家主流文化教育,通过很多具体的有时效的措施推动了儒家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以及当时整个国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晚清新疆儒家文化教育的实践最终不了了之。
  目前关于清代新疆儒家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颇多,无论是宏观描述还是微观研究,都有一定的成就,但对清中期新疆儒家文化教育和晚清新疆儒家文化教育的对比研究目前很少;关于晚清新疆儒家文化教育滞后的原因学界也都有分析,基本着眼于文化冲突或是办学不善,学界从国家所处的阶段以及政府的力度这方面分析晚清新疆儒家文化教育不足比较鲜有。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笔者通过研究得出几点体会:一、国家和政府的努力程度是儒家文化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二、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三、文化教育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前提,四、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新疆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特殊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取保候审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有义务出现在司法机关接受审判的制度。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五种强制措施之一,与拘留、逮捕等羁押性措施相比强制力度较弱。取保候审制度的设立体现了强制措施排出诉讼妨碍的保障性功能,也蕴涵了重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保障思想,是刑事诉讼追求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双重价值目标的有机结合。而中国大陆在有关取保候审的立法、执行上均存在不少的问题,吸引着实务
我国设置行政诉讼制度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被告资格作为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顺利实现相对人的诉权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国行政诉讼被告资格制度在行政诉讼制度发展之初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该制度暴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改革势在必行。目前,被告资格制度产生的问题是:相对人确定被告难,法院认定被告难。反观国外的被告资格制度,发达国家
学位
期刊
期刊
会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