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是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或所有者,在国有资本退出或减持的过程中,国家理所当然要为此而承担一定的成本。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是否顺利,社会是否和谐稳定,人民是否安居乐业,生产力是否持续发展,最终归结到改革成本的支付和控制及改制效益的提高问题上。没有一笔巨大的改革成本支付,国企改革的收益将难以取得。反过来需要进一步考虑和关注的是如果不能有效把握住改制的效益,注重用有限的付出取得相对良好的改制收益,国企实施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改制就钾以深化和进一步推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就无法健全和完善,新的运行机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既要控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又要在研究改制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科学而又高效的国企改制之途径和策略,并在降低改制成木、提升改制效益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所有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综合效益为改制的最终主旨和导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对人民的财产真正负责,对国有企业负责,对国有企业的职工负责,对发展社会生产力负责。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彻底改革旧的经济体制,重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抛弃旧的运行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旧的管理观念,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国企改革的成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面(1)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为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经济,贵州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改造,同时吸收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2)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企业改制后,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监事会等相互制衡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与监督机构,解决了长期难以解决的“越位”与“缺位”问题。企业也逐步降低了对政府的依赖程度,扩大了自主经营权,加强了市场风险意识。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聘用也由政府总体送拔转变为企业总经理自主决定、或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聘任的方式。2、经济运行方面(1)经济效益方面。国有企业通过渐进式的改制,实施股权多样化的战略性调整,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得到优化,资产负债率明显降低,为公司长足发展奠定了资本基础,并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社会效益。国有企业实施以股份制为特征的产权制度改革后,可以把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直接生产者三者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将各自的责权利有机地结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攀升的同时推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国企改革使经营者的责任感与职工的凝聚力明显增强,都积极参与企业的治理。3、管理方面(1)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形成,运作日趋规范。在贵州省国有企业改制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实践中,绝大多数企业已根据《公司法》的要求,积极构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高层经营者组成由出资方(股东会、法人机构董争会)和日常经营者(总经理为代表的高层管理人员)三个层次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2)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能将经营者、员工与企业发展有效地栓在一起,形成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贵州省重点企业积极推行如员工持股、经营者持股、技术骨干持股、经营成果换股等各种激励与约束机制。4、竞争力方面贵州省国有企业改制使得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行为长期化,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经过改制的企业不仅从内部产生出发展的强烈冲动,而且对市场需求信号十分敏感,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的力度比改制前明显加大。由于我国国企改革的历史、实践经验、法律完善程度、地区差异等原因,在改制中还存在以下几问题:1、资产整体流动性差,组织协调成本高贵州省国有企业改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企业整体规模和资产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加之受贵州省区域资源状况影响和地方政府不同利益的考虑,因此在企中小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资产重组方面的区域障碍,使得贵州省企业改制时的整体资产流动受阻。2、支付的成本与产生的效益不完全配比仅从价格方面所体现的改制效益对比其在实施改制过程中发生的如启动费用、改制运行费用、企业资产评估可能引起的减值,企业对国家所欠债务的减免,对国有职工身份转换的补偿以及为处理其它历史遗留问题所进行的各项提留、组织协调费用、中介费用及时间成本等一系列改制成本来说,显然是不完全配比的。3、改制中职工权益的保障力度不够改革的经济成本中的最大部分是职工安置成本,可见,富余职工和下岗职工安置总是贯穿于每一个改革难题中、渗透到每一种改革方案中,既是国有企业的沉重负担,又是改革的深层障碍。4、成本的支付缺乏良好的内部运行制度和机制平台改制是为达到企业更好的发展而进行的一次资源重新整合,需要通过系统的运行机制和配套的规则予以保障。不同企业发展状况对内外资源整合的要求不同,采取的改制方法也不尽相同。企业改制在支付成本过程中,其重心应立足于建立一套良好的内部运行制度与机制平台,并通过制度与机制的平台有效地凝聚骨干人员积极性、剥离企业办社会及相关辅助职能,进而体现较好的改制效益。5、改制产生的效益缺乏长远性国有企业改制后的效益于当年就可以显现出来。然而,应该同时看到国有企业改制经济效益改善的局限性,通过分解改制后企业经济效益改善的渠道我们发现,经济效益改善主要是通过节约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来实现的,而产品销售利润率和其他业务利润率提高幅度较小,并且只在改制的初期有显著的作用。这是一个令人担心的结果,因为,虽然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节约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但其作用的空间毕竟有限,难以在更长期间内持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监管和协调:1、正确处理国有资本的“沉没资本”,并有效降低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损耗;2、加快企业改制的进度,缩短“时间成本”;3、着力健全和完善保障民生的配套制度,实现社会和谐共处;4、加强对企业改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5、进行意识和制度的创新,实行微观成本测算、适时推出激励措施等制度;6、在职工安置方面试行以经济补偿金信托入股、债转股等方式7、盘活资产、建立企业改制专项资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