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小说是明清世情小说中的一大类型,它主要以反映家庭婚姻生活为主要视角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与才子佳人小说、狭邪小说、猥亵小说、讽刺小说在题材选择、美学倾向、文化精神、艺术手法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家庭小说对传统家庭生活、两性人生、个体人性及社会问题都作了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具有独特价值,值得文学批评的关注。本文就以家庭和性别为角度来探讨明清家庭小说所反映出的家庭生活及两性差异所表现出的文本和文化内涵。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着重对家庭小说由分类依据至作品概况加以梳理,进而探讨家庭小说在类型划分上所表现出的共同题材特点。这一章分两节论述。第一节首先从世情小说的划分依据入手,以鲁迅先生对世情小说的划分及陈平原对此划分依据的分析得出:“有相似创作模式、相似叙述意图的一类作品”可以被划作一个类型。从而提出家庭小说也可以从世情小说这一笼统的概念中单列出来以更好地开展对其更为详细、细致的类型研究。其次,从各家学者对世情小说所下的定义入手,分析指出爱情主题和家庭婚姻是世情小说中较大的两大类型,以家庭婚姻生活和世态人情两条线索行文的小说被称为“家庭小说”,并列举该类型小说的代表性作品。第二节讨论了家庭小说在题材上的特点。指出家庭小说所关注的问题从以往的重大政治事件、英雄人物和奇人异事转向了“平凡之事、平常之人”。家庭小说对世界问题的关注向微观推进、对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的表现与明中期开始的社会风气转向相应合,反映了该时期作家对现实中的日常生活、人及人性的观察和自省。第二章主要对家庭小说中家庭、婚姻题材所表现出的文本内涵进行分析。其内涵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探究了家庭题材对家庭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及对家庭所在的世界图景描写中所蕴含的文本内涵。它不但展现了生活的真实,还在深层次上揭示了中国封闭自守、缓慢凝滞的社会形态和秩序严谨的文化特点,在文本中作家们通过家庭及社会现状的写实缩影预示了整个古老中国的命运走向,并对现有生活及社会制度进行了反思。其次,探究了家庭小说所关注的家庭发展和延续问题中所蕴含的文本意义。作家们对不同模式家庭的兴衰过程的关注体现了文人作家们对家庭之发展和延续的自觉思考和深切焦虑,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家庭小说的作家们对当时无以为继的末路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并且将这种普遍存在着的忧虑和苦闷忠实地呈现在作品中,使文学成为了传达时代忧患的先声。最后,通过爱情婚姻与人类情感的紧密关系,探究了爱情婚姻题材中婚姻冲突及人物之间情感纠葛所揭示的内心真实。通过感情矛盾展现人类在情感隐私方面真实的心理体验,尤其女性面对感情时的真实情绪,是爱情婚姻题材在艺术表现技巧上所达到的客观效果。第三章着重讨论了宗法父权道德伦理规范下两性的道德教育与生活空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家庭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具体表现。在论述之前首先提出两性间的差异并不在于“性角色”的不同,而在于“性别角色”的不同;中国宗法父权之谋求男性中心地位的构架使中国的两性“性别角色”表现出极大差异。第一节则分别论述了儒家宗法制度下的女性和男性所接受的不同角色定位、道德规范、受教育情况及生活空间、志趣理想、休闲交友等方面的差异。第二节论述了这些两性差异在家庭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明清家庭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丑怪”形象与“内郁”形象,皆表现了传统中国女性在儒家宗法伦理环境下婚姻生活中的真实状况,在无意识中演绎出这个群体在性别上所受的制约地位和压抑处境。而明清家庭小说中所塑造的男性“庸劣”形象与传统“君子”形象,也传达了传统儒家人格和文化教育在男性人格中的丧失及作者对君子人格复归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