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工程是综合治理与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其蓄水运行以后,库区水位抬高,流速降低,库区河段内的水流特性发生改变,对库区内的泥沙运动、河床形态、水流流态等产生较大影响。认识库区泥沙运动的规律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治理、开发、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库区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对三峡水库成库初期库区的泥沙淤积的形态、条件及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三峡工程前后各典型水文站的水沙条件变化、河道冲淤特性变化以及淤积物分布变化分析得到,近年来流域径流量总体变化不大,而输沙量明显减少,泥沙变细。蓄水前库区冲淤基本平衡,蓄水后则处于累积性的淤积状态。其次,以三峡工程135-139m蓄水运行阶段作为一个系列。以库区河段水深的不同以及淤积形式的不同,将整个库区河道划分为了三个部分。库区深水段淤积形态表现为深槽平淤;浅水段淤积与河道形态相关;最小水深的变动回水区段则冲淤相间。并总结了各部分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提出了库区各段泥沙淤积的判别条件。库区深水段,发生淤积的最大临界流速为1.2m/s,小于此值表现为淤积状态。库区浅水段,当临界流速值U >2.1m/s,断面不发生淤积;当U≤1.2m/s,断面一般淤积;而当平均流速处于两临界值之间1.2m/s <U≤2.1m/s时,若为连续弯道或者分汊放宽河道,则发生淤积,否则不淤积。变动回水区段,因没有明显的累积性淤积,只是判断当断面平均流速U≥2.1m/s时,一般不发生淤积。最后,针对库区浅水段河道形态淤积,对连续弯道进行了三维水流数值模拟。结合断面淤积资料分析:大流量下连续弯道主流“走直”,环流将主流区所挟带的细颗粒泥沙从中剥离,并随环流运动。泥沙会被挟带至弯道凸岸下游一侧的缓流区落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