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问题是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汇聚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型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线索,比如人性讨论,文学是人学,人道主义,文学向内转等,以1986年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的发表为高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思潮,甚至被简化为人的现代化,到了一种主体性神话的地步。
关于主体性的叙述是联系八十年代许多重要问题的枢纽,但是这个命题一开始就隐含着种种缺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考察和梳理,很多问题比如语言和主体的关系、主体的自由限度等都没有引起重视,所谓的主体性的神话仅仅是一种自我的夸大和高扬,于是在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的强有力的冲击下,主体神话就轰然坍塌,成为明日黄花,风光不再了。
主体性观念最初是来自西方的理论资源,在经李泽厚、刘再复等学者的理论改造后,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新的历史使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语境中,主体性是以新的思想面目出现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代命题,不可避免地这一时代命题也具有理论限度和时代局限,但主体性理论的倡导者们在当时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文学主体性理论在结合了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语境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但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悖谬式存在,一方面要消解启蒙主体的存在,另一方面真正的主体却尚未完成,一直处于不断确认的过程。如何在中国当前具体的语境下为主体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必须回到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体性观念的生成历史,重新清理这个启蒙遗产所形成的一整套话语系统。
今天我们回眸文学主体性,并非要重提文学主体性的主张,而是要关注:文学主体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发展轨迹是什么;它出现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为何没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思想实践中继续发展与延伸等等。本文无意为主体性是一个未完成的梦想还是已经黄昏末路来辩护,只想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回望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阅读大量原始资料的情况下,试图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来把握文学主体性这个文学观念本身的演变过程,辨析一下主体性观念在不同阶段的差别,对其予以系统性的整理与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