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主体性观念的变迁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yy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问题是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汇聚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型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线索,比如人性讨论,文学是人学,人道主义,文学向内转等,以1986年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的发表为高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思潮,甚至被简化为人的现代化,到了一种主体性神话的地步。 关于主体性的叙述是联系八十年代许多重要问题的枢纽,但是这个命题一开始就隐含着种种缺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考察和梳理,很多问题比如语言和主体的关系、主体的自由限度等都没有引起重视,所谓的主体性的神话仅仅是一种自我的夸大和高扬,于是在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的强有力的冲击下,主体神话就轰然坍塌,成为明日黄花,风光不再了。 主体性观念最初是来自西方的理论资源,在经李泽厚、刘再复等学者的理论改造后,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新的历史使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语境中,主体性是以新的思想面目出现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代命题,不可避免地这一时代命题也具有理论限度和时代局限,但主体性理论的倡导者们在当时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文学主体性理论在结合了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语境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但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悖谬式存在,一方面要消解启蒙主体的存在,另一方面真正的主体却尚未完成,一直处于不断确认的过程。如何在中国当前具体的语境下为主体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必须回到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体性观念的生成历史,重新清理这个启蒙遗产所形成的一整套话语系统。 今天我们回眸文学主体性,并非要重提文学主体性的主张,而是要关注:文学主体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发展轨迹是什么;它出现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为何没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思想实践中继续发展与延伸等等。本文无意为主体性是一个未完成的梦想还是已经黄昏末路来辩护,只想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回望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阅读大量原始资料的情况下,试图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来把握文学主体性这个文学观念本身的演变过程,辨析一下主体性观念在不同阶段的差别,对其予以系统性的整理与描写。
其他文献
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自从19世纪末登上历史舞台起,就以对传统艺术的反叛为艺术表现的原初起点,从创作观念到创作手法,都展现出愈加偏离传统范式的发展趋势。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
凌叔华(1900-1990)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女作家群体中的“新闺秀派”作家。她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其独特的文风备受世人关注,鲁迅、朱自清、朱光潜等对其作品均有评述。在近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关注汪曾祺小说淡泊和谐的审美风貌与深厚蕴藉的传统文化沉淀,而忽视其悲剧意识,这种情况可能与他作品中悲剧表现形式的独特有关。那么生存的伤痛在他小说中
论文充分借鉴语言风格学的理论成果,罹清了表现风格的审美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语料的综合分析、对比,归纳了表现风格这一具有独特审美本质特点的话语手段在言语交际中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论述《古文观止》盛行的表现及原因.第一部分是从产生背景和版本考辨两个角度来阐述《古文观止》产生的契机以及流行的表现.第二部分是从选文角度来阐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大规模都市化进程的出现,都市文学开始兴盛,并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叙事形态和审美范式,成为九十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学景观之一。但因都市文学与都市的商业、消
"个体诗学"是诗歌评论家唐晓渡提出来的一个诗学概念,它作为诗人创作中区别于"青春期"写作的主要分野,为对诗歌和个体诗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本文以诗人的诗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