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局面。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是农村的进步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所以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面对6亿农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正规的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学员数量众多、工学矛盾突出、教育需求多样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输入广大农村,培养农民大学生,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经过八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应对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地判断和思考。论文首先论述了选题意义以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研究现状。从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层次与类型、培养机构及培养手段五个方面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并描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发展历程:萌芽阶段、试点阶段以及全国蓬勃发展阶段,还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收益成本理论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进行理论解读。其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六所电大学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生源现状、学员学习状况和学习支持服务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从而发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基层推荐制度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教学质量不高、学员毕业后难学以致用等。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从政府、电大学校、电大教师和学员自身四个层面分别提出建议和对策,如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基层推荐制度,加大对毕业生的支持力度;学校应调整师资结构,加强教学管理等;教师应加强学习支持服务的主动意识和强化教学过程的落实;而学生本身应有自主学习和“学习责任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