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这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大生计问题。无粮则荒,无粮则乱。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自然资源,而基本农田在其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首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稳定耕地和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切实保护和利用耕地,保护耕地对于我们来说意义及其重大而深远。再者,“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而基本农田作为耕地中的精华,其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土资源部也强调指出,基本农田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人民生活和农民切身利益,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认为可持续增加、经济建设不可避免要占用部分耕地的形势下,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因此,必须做好基本农田管理工作。
本文选择天津市作为基本农田研究的对象的原因:一方面天津市需要承担起作为一个直辖市所应承担的保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保障基本农田质量不降低的行政任务,做好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实现基本农田保护的动态平衡,粮价保持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迎头赶上上海浦东,改变“南快北慢”的发展格局,提升天津市的城市竞争力。因此“保命田”与扩大经济建设之间就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们认为,“保命田”与经济建设两者都要抓,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一方面通过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提高基本农田保护的水平,保证“保命田”的质量,实现我们的粮食自给的目标;同时搞好第二、三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目标。
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阐述了国内外基本农田管理政策与实践、基本农田基本概念、基本农田制度变迁过程;接着,阐述了天津市基本农田管理的现状和特征。根据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了中央利益集团、地方政府利益集团和农民利益集团,在制度变迁中所扮演的角度和发挥的作用,在路径依赖作用下,指出基本农田必然走信息化道路。进而,结合天津市基本农田具体情况,进行基本农田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尝试,并提出基本农田管理信息化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