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专写知识分子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也是一部18世纪中国社会人才危机的纪实史。吴敬梓很早就发出了人才危机的感叹,他在《儒林外史》中痛恨科举与八股时文,并且把这些看作是一切文化弊端,甚至于社会弊端的源流而加以辛辣的嘲讽,《儒林外史》的深层内容,即社会——人才危机,就是从这群人物活动的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本文拟从《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入手,思考明清科举环境下的读书人的思想危机、道德危机、智力危机,进而把《儒林外史》所揭示的人才危机现状与当下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的人才危机现状进行对比,以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第一章,“启示之一:人才的思想危机”。科举发展到明清时期,对于考试内容、形式、答题方法等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一做法肯定是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学子们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导致这些儒生神经过敏,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智慧,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思想危机的局面。再加上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使得多数读书人不敢有思想。由此我们想到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中学生阅读现状堪忧。阅读天性被扼杀,阅读范围狭小,阅读渠道也狭窄,这样容易导致中学生不会思想,没有思想。第二章,“启示之二:人才的道德危机”。《儒林外史》中各种各样的读书人如杨执中、牛浦郎、匡超人等,他们的成功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世俗社会真假莫辨,道德危机的出现在所难免。而王玉辉作为被理学和封建礼教侵蚀太深的读书人,他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而当下应试教育下的中学生诚信意识严重缺失,令人忧虑,整个中国的人才市场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道德危机。第三章,“启示之三:人才的智力危机”。在《儒林外史》中,穷形尽相地揭露了读书深受四书五经毒害之后的书呆子形象,这一群人不仅缺乏基本的常识,而且智能、体能低下,他们不光所学的知识不能经世致用,而且身心也受到科举制度的严重摧残;而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内容偏重智育,容易造成了学生片面发展,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出现了智力危机的状况。结语部分针对人才危机的现状,探讨了高考改革的未来趋势,希望对当今的高考制度改革和中学教育教学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