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分别采用传统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两种矫治技术,应用于成人拔牙矫治患者,通过CBCT测量分析其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改建以及牙齿的移动情况,为临床治疗成人拔牙矫治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方法选取2016-2018年期间在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6例成人患者,年龄18-40岁之间,均为女性,以其前牙区作为测量区域。分别采用固定矫治技术以及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采集患者治疗前(T1期)以及治疗后(T2期)的CBCT图像,通过invivo 5软件进行测量分析。测量项目包含:(1)牙槽骨密度的测量:在横断面确定牙位,然后调整到牙齿的最大周径,通过冠状面定位其矢状长轴,在这个条件下形成的正中矢状面做为测量平面,分别做垂直于牙体长轴的三个测量线(牙槽嵴顶处、根尖处以及两处的中点)。在三处测量线唇腭侧(共计6个测量位点),分别测量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的灰度值,代表牙槽骨的密度变化。(2)牙槽骨高度测量:在调整好的矢状截面图中,测量实验牙的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点之间的距离,代表牙槽骨高度,分别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3)牙齿移动情况: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切牙根尖点以及切缘与PP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代表牙齿压入的量,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切牙根尖点以及切缘与PtV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代表牙齿内收的量。分别测量上颌切牙与PP平面的夹角以及下颌切牙与MP平面的夹角,代表上下颌切牙轴倾度的变化。得出相应的测量数据,通过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检验分析,根据数据得出本次实验结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固定矫治组治疗前后,上颌中切牙腭侧根尖处骨密度降低,下颌中切牙唇舌侧根尖处骨密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高度没有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固定矫治组治疗前后,上颌中切牙牙冠向远中移动3.8±1.46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中切牙牙根向远中移动0.9±1.07mm,下颌中切牙牙冠向远中移动1.72±1.11mm,下颌中切牙牙根向远中移动0.85±0.47mm,上颌中切牙同腭平面的交角减小了9.3±3.15°,下颌中切牙同下颌平面的交角减小了4.7±1.5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中切牙牙冠与牙根均有少量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托槽隐形矫治组治疗前后,牙槽骨密度没有明显降低,牙槽骨高度无明显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无托槽隐形矫治组治疗前后,上颌中切牙牙冠向远中移动3.3±1.42mm,上颌中切牙同腭平面的交角减小了9.8±3.46°,下颌中切牙同下颌平面的交角减小了5±1.74°,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中切牙牙根向远中移动1.1±0.71mm,下颌中切牙牙冠向远中移动1.73±0.82mm,下颌中切牙牙根向远中移动1.21±0.66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中切牙牙冠与牙根均有少量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固定矫治器应用于成人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腭侧根尖处牙槽骨密度降低,下颌切牙唇舌侧根尖处牙槽骨密度降低。2.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应用于成人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密度变化不明显。3.固定矫治器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应用于成人拔牙矫治患者,均能很好的内收上下颌切牙,轴倾度均能得到有效改善。4.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用于成人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没有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