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文化景观是地表上各种文化现象的统一综合体,它反映了某个景观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是指不同阶段文化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是文化演变的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的演变(胡金明2002)。因而,对其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利于深入探究文化景观反映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演变规律,为展开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科学方式。陶瓷文化景观是景德镇市千百年来陶瓷烧造所形成的文化景观。陶瓷文化景观承载了丰富的陶瓷文化,它是工艺文化、民居文化、商业文化、图腾文化等文化的集合体。首先,以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为研究载体,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陶瓷文化景观相关信息,研究陶瓷文化景观现状;在此基础上,依据文化景观分类标准,结合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景观实际情况,进行陶瓷文化景观分类。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将实地采点的GPS坐标点位,通过ARCGIS生成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景观资源点空间分布图,结合景德镇市基础设施图层,制作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景观空间分布图。从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分析陶瓷文化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即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区域空间分布格局、景观类别空间分布格局,并探求陶瓷文化景观的时空演变规律。第三,对于陶瓷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本文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两个方面,对陶瓷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影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对目前的陶瓷文化景观开发现状的分析,得出陶瓷文化景观目前旅游开发所存在的不足。第四,运用点轴系统优化方法,,提出旅游线路优化策略,即“完善交通网”、“整合旅游资源”“旅游功能分区”、“构建旅游点轴系统”、“打造旅游功能分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等策略。第五,本次的研究运用了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这丰富了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空间优化的角度研究陶瓷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丰富了陶瓷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有利于陶瓷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发展陶瓷文化旅游提供了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文化景观分类标准,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可分为四类:古窑古瓷矿(遗址类文化景观)、陶瓷文化建筑(持续演进类文化景观)、陶瓷文化博物馆艺术馆类(文化关联性景观)、陶瓷工业遗存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类(人文设计景观)。(2)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团聚式分布格局,空间分布不均匀,即主城区(珠山区、昌江区)文化景观多,多聚集分布;郊县(乐平市、浮梁县)文化景观数量少,多零散状分布。与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上和延伸的角度上,陶瓷文化景观主要沿河流分布,大致为东北——西南向分布。(3)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景观区域性差异明显。珠山区陶瓷文化景观规模度指数高,即单位面积所分布的陶瓷文化景观数量多。昌江区陶瓷文化景观优越度指数高,即昌江区多分布优良级陶瓷文化景。浮梁县陶瓷文化景观规模度指数低,但优越度较高,体现浮梁县陶瓷文化景观相隔距离远,但多优良级文化景观。乐平市陶瓷文化景观数量极少,并且等级低。(4)按陶瓷文化景观类别不同,按类别研究陶瓷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古窑古瓷矿陶瓷文化景观,分布于景德镇中部偏东区域,多沿昌江及南河走向分布,呈现出线状分布空间格局,多分布在昌江区,等级优良。陶瓷文化建筑多分布于珠山区,聚集程度高,空间大体呈“L”形分布形状。陶瓷文化博物馆、艺术馆,集中分布在景德镇市中心地带,辐射于景德镇市周边区域,大致为“一”字形分布形状,并且以道路延伸,呈现线状分布格局。陶瓷工业遗存、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多分布在珠山区、昌江区,多沿交通道路两侧延伸,呈条线状分布格局。(5)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生产重心地经历了时空演变历程,即由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珠山区的转变,在空间上由分散到集聚的过程。(6)目前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景观开发比例不均衡,空间上呈点状开发状态,并且各旅游景点相互联系少,为各自为政的状态。昌江区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条件优良,开发数量相对较多。珠山区则陶瓷文化旅游景观已开发数量少,但开发潜力大。浮梁县、乐平市已开发的陶瓷文化旅游景观数量少,呈现散状开发格局。(7)基于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景观开发现状,从旅游线路优化角度,利用点轴系统构建,发展陶瓷文化景观空间联动轴和发展轴,并且基于点轴开发,发展陶瓷文化特色的景观轴、文化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