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UC1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在大多数腺癌细胞中过量表达’,是一个具有重要应用潜能的广谱肿瘤靶标分子。本课题采用能与MUC1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aptamer)作为靶向分子,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MUC1靶向性的紫杉醇(PTX)纳米粒制剂,并检测了其基本特征。此外,我们以MUC1+的乳腺癌细胞MCF-7为实验组,MUC1-肝癌细胞HepG2为对照组,在体外初步检测了该纳米粒对MUC1+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及杀伤效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MUC1靶向载药纳米粒并测量其表征: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紫杉醇的PLGA纳米粒,并用MUC1核酸适配体修饰纳米粒使其具有靶向性。激光粒度散射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比色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连接效率,实验结果表明:MUC1靶向载药纳米粒粒径225.3±9.2 nm,药物包封率83.6±1.7%。2.检测肿瘤细胞对MUC1靶向纳米粒的摄入情况:流式细胞仪法证明MUC1核酸适配体通过共价键偶联到纳米粒表面后,对细胞的靶向性没有改变,在体外仍然可以特异性地结合MUC1+肿瘤细胞,并促进细胞摄入与其偶联的纳米粒。在激光共聚显微镜下观察到,被摄入的纳米粒分布在细胞质内。3.评估MUC1靶向载药纳米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用MTS法测定了不同形式的制剂(NP, PTX, NP-PTX, Apt-NP-PTX)对MUC1+细胞和MUC1-细胞的杀伤效率及IC50。实验结果表明,MUC1靶向载药纳米粒可显著提高(P<0.01)紫杉醇对MUC1+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与非靶向载药纳米粒比较,细胞的生存率由84.47±5.47%降至61.77±3.72%,IC50值为由4.10μg/ml降低至1.52μg/ml。本课题首次将MUC1核酸适配体应用于靶向给药系统,构建的MUC1靶向性载药纳米粒性质稳定,运载抗肿瘤药物的效率较高,在体外可以特异性地结合MUC1+肿瘤细胞,并提高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摄入,增强药物的杀伤作用,降低IC50值。因为MUC1蛋白在多种腺癌细胞中过量表达,提示这种新型的靶向载药纳米粒在治疗多种MUC1+肿瘤领域具有应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