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分别探讨常见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浆液性癌(USC)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UC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在常见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完整的USC和UC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诊断、治疗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取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USC和UCCC患者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USP1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USC患者相关研究结果:71例患者中,32例(45.1%)患者术前诊断为USC,其中25例(35.2%)按照USC标准接受了全面分期手术;25例全面分期手术患者中,10例(40.0%)患者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较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的期别升高。71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FS)率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6.5%和80.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切除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肌层浸润深度影响USC患者的5年DFS率(P<0.05);淋巴结切除范围、分期手术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影响USC患者的5年OS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手术范围(全面vs不全面,HR=5.18,P<0.05)、手术-病理分期(ⅢAvsIA,HR=34.99,P<0.01;ⅣB vs IA,HR=96.50,P<0.01)为影响USC患者5年D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切除范围(无vs盆腔淋巴结切除(PLN)+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PALN),HR=27.76,P<0.05;PLNvs PLN+PALN,HR=5.98,P<0.05)、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vs阴性,HR=5.47,P<0.05)为影响USC患者5年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UCCC患者相关研究结果:34例患者中,18例(52.9%)患者术前取得病理确诊,8例(23.5%)患者按照UCCC标准接受了全面分期手术。34例患者的5年DFS率和5年OS率分别为79.1%和8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病理分期和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与患者的5年DFS率有关(P<0.05);术前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5年OS率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vs阴性,HR=11.47,P<0.01)为影响UCCC患者5年D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病理分期(ⅣB vs IA,HR=25.29,P<0.01)为影响UCCC患者5年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DUSP1在常见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USC及UCCC)中表达的相关研究结果:DUSP1在USC及UCCC中的表达表现为细胞质和细胞核同时表达,且以细胞质表达为主。31例USC及UCCC中DUSP1表达强阳性(+++)18例(58.1%),中等强度阳性(++)10例(32.3%),弱阳性(+)1 例(3.2%),阴性2例(6.5%)。DUSP1 表达水平与LVSI状态相关(P<0.05)。Kaplan-Meier法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LVSI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预后差(P<0.05);DUSP1强阳性表达与非强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累积DFS率分别为80.8%和76.9%(P=0.987),5年累积OS率分别为80.8%和76.9%(P=0.791)。结论:(1)USC的术前诊断困难,会导致分期手术不全面,影响患者的准确分期。分期手术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切除范围、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为USC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2)UCCC术前诊断同样困难,也会导致不全面分期手术。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手术-病理分期为影响UC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DUSP1表达在USC及UCCC中与LVSI状态密切相关,有可能影响预后。DUSP1有可能成为USC及UCCC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进一步研究探索验证DUSP1在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治疗中的作用及其与孕激素受体(PR)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发现更多孕激素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提高保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系中基因的表达情况。建立瞬时敲降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系,检测DUSP1敲降前后孕激素治疗中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系的生物学功能改变;Transwell方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敲降PR,检测DUSP1表达变化。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Tukey’s Multiple ComparisonTest检验。两组样本方差不齐时,组间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GraphPad Prism8.0软件分析及作图。利用 GEPIA 数据库(网址:http://gepia.cancer-pku.cn/index.html)分析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PR及DUSP1表达情况,并利用此数据库分析PR及DUSP1的相关性。采用String蛋白互作网络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网址:https://string-db.org/)。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shikawa细胞经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甲羟孕酮(MPA)处理,随着MPA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减弱。Transwell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si-NC-Ishikawa细胞相比,si-DUSP1-Ishikawa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强。CCK8检测结果显示,相同MPA浓度及作用时间处理后,与阴性对照si-NC-Ishikawa细胞相比,si-DUSP1-Ishikawa细胞生长显著增强。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DUSP1基因敲降前后细胞凋亡率,在不同浓度MPA处理24h后,与si-NC-Ishikawa细胞相比,si-DUSP1-Ishikawa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2)用不同浓度MPA处理si-NC-Ishikawa细胞不同时间,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MPA浓度升高或作用时间延长,DUSP1表达量显著升高。敲减PR后,相较于si-NC-Ishikawa细胞,不同浓度、不同时间MPA处理后,si-PR-Ishikawa细胞DUSP1表达显著降低。表明MPA可以通过PR调节DUSP1的表达。(3)以载有PR基因的siRNA以及空载对照siRNA转染Ishikawa细胞,转染后72h检测DUSP1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 si-NC-Ishikawa 细胞相比,si-PR-Ishikawa 细胞 DUSP1 表达下降(P<0.05),表明PR可以直接调控DUSP1的表达。(4)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PR和DUSP1表达情况(包括17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9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和DUSP1表达减少(P<0.05)。PR与DUSP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R与DUSP1呈正相关(R=0.13,P<0.05)。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PR与DUSP1之间可能通过MAPK1、MAPK3、MAPK8、MAPK14、HSP90AA1 相互作用(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敲降DUSP1可导致孕激素抵抗。DUSP1表达与PR密切相关,孕激素可以增加PR对DUSP1表达的调节,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靶向增加DUSP1表达可能克服因PR缺失导致的孕激素治疗耐药而产生的疗效受损,成为一种新的、有前景的抗肿瘤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