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区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开发山区水能资源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经,更是国家能源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本文应用乘数理论与生产函数理论,借助SPSS、AHP统计软件,建立山区水能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贡献测算模型;并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河道最小生态流量关键指标,建立了山区水能资源开发阈值测度模型:初次提出了一套测算山区水能资源可持续开发程度的方法,并以金沙江流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山区水能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山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上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山区水能资源开发潜力由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逐渐增高;我国西南是开发程度最低、开发潜力最高、资源富集量最高的地区,其中四川省是最有代表性的省份。
(2)本文依据乘数理论建立了经济贡献测算模型,用来测算水电投资、水电发电量、水电装机容量3个重要指标对GDP增长的贡献;依据生产函数理论建立了经济贡献测算模型,用来测算水电发电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科技投入、劳动力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并结合两种理论,建立就业贡献模型,用来测算水电产业对全国就业的总贡献、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从构建的贡献测算模型适用特征看,应用乘数理论与生产函数理论两种方法均可获得预期结果,但采用乘数理论测算的结果相对较低,采用生产函数理论测算的结果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如果数据连续时间段较长(大于8年),采用生产函数理论测算比较精确;在时间段较短的情况下,采用乘数理论测算方法比较适合。
(3)经济贡献方面:
依据乘数理论模型,1996~2006年间,全国水电投资、装机容量、发电量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0.05%、2.48%、1.34%,其中,水电投资对GDP的贡献逐年减小,装机容量、发电量对GDP的贡献逐年增加;依据生产函数模型,科技投入、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发电量、劳动力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2.04%、12.99%、3.37%和1.60%。
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华北、华东六区水电发电量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1.13%、0.98%、0.88%、0.45%、0.35%、0.02%;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电量、劳动力等要素中,发电量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区域之间变化较大,区域差异性突出,固定资产投资与发电量对GDP贡献的敏感性较高,而劳动力要素相对较低。
从四川省域看,依据乘数理论模型,1996~2006年间,水电投资、装机容量、发电量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0.35%、10.83%、6.39%:其中,水电投资对GDP的贡献逐年降低,2006年为18.16%,装机容量、发电量对GDP的贡献逐年波动增加;依据生产函数模型,科技投入、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发电量、劳动力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92.96%、4.56%、1.58%、0.90%。
(4)就业贡献方面:2006年,水电产业对全国就业的总贡献是57.30%,而直接贡献0.14%,间接贡献高达57.16%。2000~2006年,水电产业对全国就业的总贡献呈现先减后增趋势;水电产业对全国就业的直接贡献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
(5)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是河道生态健康的基础,也是水能资源持续性开发的保障。本文以最小下泄流量为依据,建立了测度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持续性的模型,并对金沙江流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干流已开发程度为37%,小于开发程度阈值(88%),就此指标判断,尚有开发潜力,中游支流雅砻江已开发程度为75.73%,小于开发程度阈值(90%),同样也具有开发潜力;由于生态流量的限制,以及上、中、下游流域生态敏感性的差异,总体上,上、中游支流以开发中,小型电站为最优,尤其是上游支流应以开发小型电站为主,干流、上游支流、中游支流开发程度阈值分别为:88%、40%、70%;整体上,上游支流已开发程度和可持续性开发阈值均小于中游支流水平,说明上游水电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危害高于中游:中游支流部分流域的开发程度已超出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