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我国宏观调控主要依靠计划手段,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才在我国开展实施。我国中央银行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也仅仅不过20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时期内有好的效果,一定时期内又表现不佳。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而正确分析这一问题不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而且对将来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非常复杂的形势下。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价格涨幅较大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而到了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像这样货币政策大起大落,短时间内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货币政策,前一种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在开始显现的时候,却开始实行相反的货币政策,那么到底现实中的货币流动性是偏多还是偏少,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以保持币值稳定为主还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短期内实施这两种相反的货币政策对以后的经济运行影响如何,还是在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后,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作为缓冲区间,再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都是以前的学者所未遇到过的问题,也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的不同理论入手,论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首先简要介绍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般概念及其衡量标准,接着分别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指出中间目标、操作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局限性,随后分析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从单纯的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资产价格多渠道传导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新的利率渠道和资产渠道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原有的信贷渠道却提前萎缩,致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像转轨体制中的许多方面一样面临着未立已破的问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和扭曲。然后又对我国2005—2008年的货币政策执行状况进行了整体分析。最后应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近十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