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圈层人口分布及其对人口发展水平影响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既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又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发生和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显著的特征,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成都市是四川省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成都市总面积12390.6平方公里,到2005年底,全市人口总数已达1082.03万人。作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特大城市之一,在四川省2.6%的土地面积上承载着四川省12.51%的人口,成都市的人口地域分布状况及其规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传统的研究仅限于人口数量、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及其一般规律,人口分布一般用人口密度、人口广狭度、人口集中度、人口中心等指标来衡量,本文拟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运用1990年、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分别计算成都市各圈层人口的不均衡指数(U)、基尼指数(G)、集中指数(C)和人口再分布指数(R),描绘出成都市这三年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从中找出15年来人口分布的变化和规律,并分析这样的人口分布对成都市人口发展水平的影响。 本文一共分为6章: 第一章为导论和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人口分布的概念,国内外对人口地域分布和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将研究视野集中在成都市圈层人口分布及其对人口发展水平影响研究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圈层的概念、城市圈层的划分方法和成都市概况及其圈层的提出。 第三章是对成都市人口分布的相关分析,运用1990年、2000年和2005年这三年的数据,分别计算成都市各圈层人口的不均衡指数(U)、基尼指数(G)、集中指数(C)和人口再分布指数(R),并描绘出成都市这三年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从而找出十五年来人口分布的变化和规律。 第四章是对成都市的“都市人口地理圈”的研究,运用1990年——2005年的数据,以行政区为单位,描述了成都市19个区(市)县十五年来的人口分布情况及其变化。 第五章是对成都市的“都市人口发展水平圈”的研究,运用1990年、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选取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成都市19个区(市)县这三年的人口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依据最后综合评价的得分,将成都市各区(市)县这三年的人口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归类,并从这三年的比较中找出十五年来的变化。 第六章是结论部分。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结果来解释成都市“都市人口地理圈”和“都市人口发展水平圈”的形成以及成都市人口分布对它们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旅游的发展,其带来的积极影响被人们关注之外,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遗产旅游和遗产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媒体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曝光的也越来越多。
本文选择长江口最大的湿地—崇明东滩作为研究区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洪、枯季)、3根柱状沉积物(分别位于高潮滩、中潮滩和光滩)、植物、动物和长江口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文化产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属性,使其受到了经济学的普遍关注。但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因此,将文化商品的经济价值作为生产的预设前提。为了确保文化的商品化价值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旅游—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也受到一定的关注。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旅游、经济、环境三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
区域发展需要产业带动,而产业的空间组织对产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业在空间上合理组织,能够带动区域内产业链各环节整体发展,进而在地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水平
本文收集、整理和分析了珠江流域及伶仃洋河口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Pb的来源、含量和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中Pb来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1.流域地表的风化侵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