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癫狂病的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方药治疗以及其他疗法,加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拓宽当前中医对癫狂的诊治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历代(包括战国时期至民国)各类中医文献著作、医案进行搜集整理,对其中有关癫狂病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方药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建立数据库系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癫狂病的证治方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历代中医对癫狂病的治疗经验。结合对我科门诊既往2年的癫狂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门诊癫狂病的症状特点与我科处方规律。结果1概念从先秦到隋唐,“癫”是指癫痫,“狂”即今之癫狂,“痫”则指小儿癫痫;唐代开始“癫”具有精神疾病的意义,但直到宋代才开始真正以“癫”指称精神疾病;两宋时代,癫在不同的著作中既指癫痫又指精神疾病,而且“癫痫”在此时正式被作为病名;宋代之狂即今之狂证;金元以来,癫、狂、痫三者概念基本分清,癫与狂皆是指精神障碍,癫表现为“静而多喜”,狂表现为“动而多怒”;明清对癫狂的描述更加详细,认识到癫证以思维情感言语行为紊乱为特点,狂证以精神运动兴奋、冲动行为为特点;“风邪”、“鬼邪”、“鬼魅”与“邪祟”可以并入癫狂;痴呆、呆病与花癫归属“癫狂”范畴。2病因病机癫狂因于持久的、剧烈的情志刺激,导致精伤、气逆,痰、火、瘀血或寒邪相搏结,迷闷心窍,扰乱神志所致;或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摄生不当,阴精暗耗,神气不充,邪祟乘虚而入,魅惑心神所致。其中,精伤是癫狂之基,气逆是癫狂之始。气逆与火热常并存,火本炎上,气逆则有余而化火,火生则炎上为气逆。气逆之后,津液成痰、营血为瘀,又与火热相结,填塞空虚,扰乱神明,阳盛则为狂,阴盛则为癫。又,寒则津液停滞为痰,上扰神明亦发癫狂。3方药与其他治疗通过频数统计得出了历代治疗癫狂病的高频次药物,从而得出各朝代的用药特点与规律。其中安神药、补气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药的使用频率较高。从古人的用药规律更能佐证精亏神乱、阳盛火郁、风邪乘虚入侵与痰迷心窍是癫狂的主要病因病机。古人除了方药治疗之外,另有针刺、灸法、禁咒等法,可供临床参考。4门诊病例回顾研究结果在我科门诊就诊的癫狂患者,其高频次精神症状为幻听、烦躁易怒、反应迟钝、淡漠、无故发笑,可见我科门诊的癫狂患者以癫证居多;高频次躯体症状为便秘、头痛、手足温热、汗出,脉象以沉细脉为多,提示我科门诊癫狂患者多正气不足;舌质多暗,舌苔多白腻,提示癫狂多痰湿、瘀阻。高频次药物依次是安神药、温里药、祛痰化湿药与补益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