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洱海地跨大理、洱源2县(市),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面积仅次于滇池的第二大湖泊,同时也是滇西最大的高原湖泊。位于其西岸的苍山是当今科学研究热点——横断山脉的一部分。由于山体高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地势复杂多样,具有从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各种植被类型,呈现出明显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谱。另外,苍山地处世界近代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区域,是我国高山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之一,也是很多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分化中心。它们两者共同形成的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对洱海流域内不同植被景观类型在各种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尤其以苍山东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为北纬25°25′-26°10′,东经99°32′-100°27′,流域面积约为2607.75km2。研究区最高海拔为4122m的苍山山顶,最低海拔为1960m的洱海湖面,相对高差为2162m。
通过野外抽取群落样地,采集GPS点等方法进行植被调查,以2001年4月25日过境的轨道号为131-42的LANDSAT7ETM+卫星影像、相关地区1∶50000标准分幅的地形图和DEM图为基础数据,运用“3S”技术完成了洱海流域1∶50000的植被图。
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洱海流域的植被图分别与由DEM图生成的坡度图、坡向图和等高面图进行叠加分析。利用GIS和Excel分析植被景观格局与坡度、坡向、海拔三个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洱海流域除苍山和流域东北端的部分山体较陡峭外,大部分地区较为平缓。15°可作为优势景观性质的坡度分界线,坡度大于15°的土地上,自然景观占优势。而小于15°的土地则由于易于被人类所利用,人工景观占优势。
各景观类型中,面积比例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均是受人为干扰较小的天然植被类型,如:杜鹃灌丛;面积比例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基本是人工景观组分,如:居民地;面积比例随着坡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的是受到了人为干扰程度强于第一种情况的植被类型,如:云南松疏林灌丛。
2、通过实地考察和卫星影像解译分析,两者一致表明苍山东坡植被具有显著的垂直地带性。而且在带谱的数量、各带谱的海拔范围以及优势植被类型上基本都是一致的。根据优势植被类型可将苍山东坡植被划分为6个垂直带谱,如下所示:Ⅰ、云南松林、云南松疏林灌丛和云南松/旱冬瓜/滇山杨林(2200m-2500m);Ⅱ、华山松林、云南铁杉/白穗石栎/杜鹃林(2500m-2900m);Ⅲ、云南铁杉/白穗石栎/杜鹃林(2900m-3200m);Ⅳ、冷杉/杜鹃林、冷杉/箭竹林(3200m-3500m);Ⅴ、亚高山草甸、冷杉/杜鹃林(3500m-3800m);Ⅵ、杜鹃灌丛、亚高山草甸(3800m以上)。
由于上世纪中期频繁地人为破坏,致使苍山东坡不同海拔段的优势植被类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尤其是2900m以下的原生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面积原生阔叶林被人工种植的暖性针叶林所替代。
3、通过对苍山东坡植被图和坡度图的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在小于25°的坡度上,面积百分比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坡度大于25°以后,它们的面积百分比便会随坡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坡度的不同会引起光强以及日照持续时间的显著变化,从而引起水分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差异。
4、通过对苍山东坡植被图和坡向图的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坡向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是明显的。(1)、阴坡植被生长比阳坡茂密,植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都较阳坡复杂。(2)、多数针阔混交林和灌草丛偏向于阳坡和半阳坡分布。(3)、多数针叶林则偏向于阴坡和半阴坡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