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初期,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时,就不断强调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科学与教育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党中央、国务院在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曾多次强调自主创新之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时隔30余年,我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创新、尤其是产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而且我国产业创新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创新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整体上的,而非局部的。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许多学者将其归结为制度层面不利因素的困扰,我们认为这个解释是不够全面的,结合古典、新古典、新兴古典、新制度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熊彼特及其后的国内外主流的有关分工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我们提出决定产业创新的客观、内在与现实的基础在于产业分工,并结合我国产业分工的实际情况,对如何促进产业创新做出了有益的研究与探讨。本论文在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实践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创新点与不足以及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产业分工对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讨论:(1)对分工与创新的理论及其演进进行了讨论。在经济理论中,分工与创新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意蕴、同样的观察视角,都是经济学显性命题的基础,都指向经济效率,都可以用来解释微观和宏观经济体的持续增长。挖掘与讨论分工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本论文得以展开的理论框架基础。(2)对产业分工促进产业创新进行论证。对产业分工与产业创新分别进行了界定,讨论了企业家精神、市场需求、资本积累、知识存量、研发投入以及制度等产业创新要素。在分析产业水平与垂直分工对于产业创新要素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对产业创新的内在驱动机制——市场竞争,以及产业创新的内部促进基础——产业分工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得出产业分工对产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的初步结论。(3)通过对俱乐部创新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产业水平分工对产业创新的促进机制。首先对水平分工条件下,产业创新活动可能面临的创新收益保护困难、无力承担巨频繁、额的创新投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讨论了产业水平分工中,市场竞争的存在促使企业之间具有形成产业创新俱乐部的冲动,其实现在机制在于通过企业的创新投入进行“关口前移”,再次,通过将产业创新俱乐部的主要特征与俱乐部理论进行类比,发现产业创新俱乐部在会员特征、产品来源与使用等方面符合俱乐部理论的主要要求,而且创新成果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是较为典型的俱乐部产品。总之,俱乐部创新可以缓解水平分工产业内企业创新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而且带来生产和创新双重效率的提高。(4)通过对集成创新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产业垂直分工对产业创新的促进机制。首先对垂直分工条件下的产业创新进行了假设,并对产业创新活动可能面临的创新收益未必能够在最终产品上得到体现、产业链条上的创新主体之间存在创新协作困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引出集成创新范式,并对其系统论与协同论的理论基础加以阐述,发现集成创新范式遵循上述两个理论的主要原理,而且在垂直分工条件下,产业创新系统具备集成创新的条件,进而得出垂直分工产业体系内的企业之间有形成集成创新冲动的结论,集成创新可以很好地解决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在创新协同与创新收益分配上的问题,也是垂直分工条件下产业创新活动所必然遵循的模式。(5)基于理论分析并联系我国产业创新的现实,提出在产业分工中促进产业创新的思路与建议。本论文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如何提升我国产业创新的水平,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发现产业分工对产业创新确实具有促进作用,无论是水平分工还是垂直分工的产业条件下都有这样的作用机制存在。通过对国内产业分工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较为成熟的垂直分工体系与一定规模的水平分工格局对产业创新均构成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可以发现,我国的产业创新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因为产业分工存在诸多问题,从水平分工层面来来看,主要存在地域封闭下的市场分割与产业结构趋同、产业跨地区重组障碍、诚信不足导致横向产业集聚弱化等;从垂直分工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产业分工协作链条的断裂、区域垂直分工收益分配不合理、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垂直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薄弱等。为此,我们提出了优化我国产业分工格局、在产业水平分工中促进俱乐部创新、在产业垂直分工中促进产业集成创新的思路,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