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聚落研究关注的是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居住”问题。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聚居生活方式的内在秩序规范着人的社会行为与生存空间,人的社会结构也物化为聚落形态得以表达。将聚落形态视为社会结构的表征,有利于以社会结构为匙,从“社会—空间”角度完整认识传统聚落形态,完善人类知识体系。目前,传统社会结构空间化研究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概括抽象与复杂的社会;2.概括“难以言说”的聚落空间;3.架起社会结构与聚落结构之间沟通的桥梁。社会结构与聚落形态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按结构主义的观点,均可视为结构体系,本文在研究中,借鉴结构主义对结构体系之间关系的分析,对比分析社会结构和聚落形态两个体系的相似与差异。试图通过理论抽象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接近其内在本质。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解决上述问题:一.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中“关系本位”的特点,在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基础上,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加以分析。二.在大量历史聚落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借鉴“群”、“网”、“拓扑”的数学概念,结合实例对于传统聚落形态做出分析,把握其结构规律。三.社会结构与聚落形态既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差异,很难用简单的图形或公式将二者之间相互关系形象地表达,但可以借助对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而间接感知。由于社会结构不可能在虚空中存在,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性,聚落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社会结构的空间性的体现——这反映了社会结构的某些特征,又是相对短暂社会关系凝聚的社会结构得以保持其延续性的关键所在。聚落形态的体系与社会结构存在着一定拓扑关系——而这种拓扑又不是简单的数学意义上空间中的形式变化,它的涵义超越了空间范畴。四.运用上述社会—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以龙门镇、暖泉镇、拉萨和北京为例,具体分析社会结构如何在一个聚落中实现空间化,并在其发展演变中持续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