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既是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公共管理实践方式,也是公共服务伦理价值的回归。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要求在2020年底前,全面建成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旨在将公众满意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终极效标。至此,公众成为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主体。然而遗憾的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面临不可持续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有限性;二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非延续性。究其原因,是与公众在政府绩效管理中“被动的信息供给者”的功能定位息息相关,即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形式主要是满意度测评,公众仅在评价环节担当“被动的信息供给者”的角色。进一步而言,公众的这种角色定位与现代行政过程中政府所依赖的“知识”的专业化与技术化相关,不可避免地削弱甚至剥夺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话语权,出现政府对公众参与的冷漠以及对公众参与过程的控制。因此,要保证公众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亟待破解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不可持续的困境,尤其需要从主体间知识共享的理论视角展开分析,以期揭示出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这正是本研究的宗旨所在。本研究以知识共享理论为视角,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判断性抽样,选取杭州市综合考评与甘肃省非公有制企业评价政府两个极端型案例进行跨案例研究,以期实现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问题的实证研究。首先,运用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对杭州市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案例材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杭州市实现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知识共享模型:知识共享的基础条件是个人感性知识与官僚理性知识实现共享的促成因素;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与改进各个环节的知识共享刻画的是具体过程;政府绩效持续改进和绩效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是知识共享的结果与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判断标准。其次,运用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案例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甘肃省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不可持续性的原因在于:缺乏个人感性知识与官僚理性知识共享的基础条件;在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基于官僚理性知识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评价环节缺乏知识共享、个人感性知识的反馈整改机制缺失。其结果是政府绩效无实质改进,以及绩效生产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形成。最后,通过案例间的比较分析,构建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的知识共享模型。在该模型中,知识共享的基础条件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的促成因素。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与改进等环节为知识共享的发生提供具体场域,并刻画出政府绩效管理情境下的知识共享过程;政府绩效的持续改进与绩效生产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既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又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判断标准。本研究的创新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研究焦点的转移,即从以往聚焦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有效性转向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可持续性。这种研究焦点的转移是基于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公众参与在短期内有效而长期不可持续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公众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角色被降格为“信息供给者”,现有研究聚焦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其实质仍然是沿袭公众的这一角色,因此,难以提出实现公众持续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治本”之策。本研究聚焦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可持续性,指出只有当公众由被动绩效信息供给者转变为政府绩效合作伙伴,其参与才能实现可持续性。二是实现研究视角的转换,即从传统的制度、机制等宏观分析视角转向个体间知识共享的微观分析视角。已有研究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有效性问题的分析是基于制度、机制、技术等较为宏观分析视角,其实质是揭示出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外在条件,对于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过程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知识共享的研究视角,关注政府与公众分别拥有的官僚理性知识与个人感性知识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这两种知识的共享对组织绩效持续改进的重要作用。总之,知识共享的研究视角既可以提炼出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的外部条件,又能够清晰地刻画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的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