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可能会导致环境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若其超出正常范围,将危害生态环境。本研究在西辽河平原选择了通辽市东来镇周边100km~2区域为研究区,以第四纪土壤、植物、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植物-地下水系统中7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为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区第四纪土壤成份以粘土、亚粘土、砂土为主,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Zn、Cr、Cu、Pb、As、Cd、Hg的平均含量依次为:64.397、55.267、22.407、19.73、7.797、0.131、0.015mg/kg,受到一定的重金属污染,Cd的污染相对来说最为严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元素含量逐渐递减,并趋于稳定,在深度121-170cm区间内,由于粘土与亚粘土层对重金属的强吸附作用,重金属元素含量在此区间显著增长,甚至高于表层土壤中的含量。选择玉米为植物样本,发现其重金属元素Zn、Cu、Pb、Cr、As、Cd、Hg的平均含量依次为:13.623、1.24、0.33、0.282、0.052、0.013、0.002mg/kg。除了Pb含量为食品安全Pb限值1.65倍外,其余元素含量均未超出,玉米籽实遭受Pb污染。地下水中重金属含量极少,大部分地下水符合地下水质量II类标准,未遭受污染。研究区重金属主要源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重金属在土壤、植物、地下水的迁移过程中,土壤遭受了Cd污染,植物遭受了Pb污染,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重金属在研究区土壤-植物-地下水这一系统中的含量符合以下规律:土壤>植物>地下水,三者污染状况差异性的存在,表明重金属在土壤、植物、地下水中的富集,与其自身的理化性质等有关。从生态保护角度来说,植物固定了重金属,对生态起到保护净化作用,而厚层包气带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地下水中重金属元素在垂向上的迁移能力,有利于保护地下水免受重金属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