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 DC,探讨 DC 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肿瘤作用。 方法:从人外周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人重组白细胞介素 4(rhIL-4)诱导扩增 DC。在双相倒置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 DC 的形态结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DC 细胞表型。体外细胞实验 1:分别以 DC 及巨噬细胞(Mφ)作为刺激细胞,诱导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比较两者诱导激发 MLR 的能力。体外细胞实验 2:DC 分别与 BEL-7402 和 Reh 在 20:1、10:1、5:1 三种效靶比下与效应细胞共同培养 18h,检测 DC 在不同效靶比下对两种癌细胞株的杀伤率。体外细胞实验 3:两组效应细胞 CD3AK 细胞+DC 和 CD3AK 细胞分别与 BEL-7402均采用 20:1 与 10:l 两种效靶比共同培养,检测 CD3AK 细胞对 BEL-7402肝癌细胞株的杀伤率。动物实验 1:从 C57BL/6 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 DC 并用 B16 肿瘤抗原肽冲击致敏。取正常 C57BL/6 小鼠 30 只,随机分 3 组分别用抗原肽刺激的 DC、DC 或 HBSS 平衡盐溶液进行小鼠体内免疫。先取每组两只小鼠的脾脏 T 淋巴细胞在体外诱导 CTL 活性,比较每组 CTL 杀伤活性。动物实验 2:用三组余下的小鼠分别皮下接种活的 B16 黑色素瘤细胞,比较观察每组瘤体的生长情况。动物实验 3:制备用 3LL 肿瘤抗原肽冲击致敏的小鼠骨髓 DC。正常 C57BL/6 小鼠 24 只,接种 3LL 细胞均长出肺转移瘤。 2<WP=5>随机分三组分别用经 3LL 肿瘤抗原肽冲击致敏的 DC、DC 或 HBSS 平衡盐溶液治疗,35 天后比较每组小鼠肺重量并计数肺内肿瘤结节。 结果:在双相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第 7d 的悬浮细胞大部分具有典型 DC形态特征,细胞表面粗糙,有大量皱折和不规则突起。电镜下观察 DC 细胞胞膜伸出长短不一的突起,细胞核染色较深,形态不规则,多偏于一端,胞浆内富含线粒体,较少溶酶体。由 2.9×105DC 前体扩增至 7.1×106 成熟 DC,扩增了 24.5 倍,培养的第 7~15d 增殖最明显,增殖 24.5~37.5 倍。培养至第 15d,DC 纯度达 80%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DC 中度表达 CD1a,高表达 CD86、CD40、HLA-DR 等相对特异性标志。体外细胞实验 1:DC 具有较 Mφ更强的激发 MLR 的能力,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体外细胞实验 2:DC 在20∶1、10∶1、5∶1 三种效靶比下对 BEL-7402 细胞和 Reh 细胞均无明显的直接杀伤作用。体外细胞实验 3:CD3AK+DC 实验组 20∶1 与 10∶l 两种效靶比下对 BEL-7402 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 CD3AK 对照组(P<0.01)。动物实验 1:B16 细胞肿瘤抗原肽致敏的骨髓 DC 比未经致敏的 DC 更有效诱导特异性 CTL 细胞毒活性(P<0.01)。HBSS 处理组不能诱导 CTL 细胞毒活性。动物实验 2:B-16 抗原肽刺激的 DC 免疫的小鼠接种 9 天后均未长出肿瘤,未致敏 DC 免疫小鼠能有效抵抗 B16 肿瘤的生长,但不如肿瘤抗原肽刺激的 DC更有效,二者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而 HBSS 对照组所有小鼠均长出肿瘤。动物实验 3:HBSS 对照组小鼠的肺脏重约为 600 mg,肺内肿瘤结节数86.3±21.7,并见多个结节连成块状。未致敏 DC 治疗组小鼠的肺脏重 423mg,肺内肿瘤结节数 67.7±16.1(与 HBSS 对照组比较 P<0.05);抗原肽刺激的DC 治疗组肺重平均约为 312mg,肺内肿瘤结节数 23.6±8.7(与 DC 治疗组 3<WP=6>比较 P<0.01)。结论:1、可从人外周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 rhGM-CSF 和 rhIL-4 联合诱导扩增生成大量 DC。2 DC 具有较 Mφ更强的激发 MLR 的能力,并可辅助增强 CD3AK 细胞的抗肿瘤活性。3、体外培养细胞实验证明 DC 对肿瘤细胞无明显的直接杀伤作用。4、动物实验提示抗原肽刺激的 DC 具有很强的免疫保护作用,能明显增强小鼠体内免疫细胞(如 CTL)抵抗肿瘤发生、生长的过程。5、DC 是一类作用很强的抗原呈递细胞,能呈递肿瘤抗原物质,增强体内、外免疫效应细胞的杀灭肿瘤细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