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萃取国内中医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经验,探讨其辨证类型和方药运用规律。方法:选择近年国内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论治论文48篇,运用方剂计量学指标与方法,结合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一方面进行辨证探索,包括对症状与证候频次、共识症状、易发证候、证证贴近度、本病指数、本病证候、旁从证候等等统计分析。一方面进行方药分析,包括方剂用药数、用药品味、用药频次、性味归经、特定功能药物分析以及药物组合强度、运用频度、药物离组比、组合功能分析等单元药组分析。结果:1.统计48篇论文,共有53种症状其中胸骨后痛、烧心、反酸、胃脘胀痛、纳呆等16种症状为共识症状。此类症状恰与与西医所述临床表现中的症状基本一致。2.辨证类型统计共得43种证候,先初步整合为20种证候;再经证证贴近度分析,最终精简为5种证候。其中确定肝胃郁热为本病证候,所余痰气交阻、脾胃湿热、脾胃虚滞、和脾胃虚寒等4证为旁从证候。3.方药统计共有处方217首,方均用药数为12味,标准差3.7味,每方用药数最多31味,最少3味。全部处方共使用中药184味。其中屡用药14味,常用药25味,偶用药143味。4.性味归经分析:四气之温热药(42.6%)稍多于寒凉药(37.5%),平性药亦为常用(20.0%);五味常以甘(33.2%)、(32.7%)、辛(30.7%)药并用,酸、咸药极少使用;药物归脾经(49.2%)最多,次为肝经(26.9%),再次心经(16.8%)。将性味归经聚类分析,可分两类:一类归肝脾经,以辛寒、甘温而清热解郁,乃针对本病证候肝胃郁热而治,一类归心肺肾经,杂用热凉平、酸咸,乃调理上下全身证候之治。5.不同特定功能之运用,依次为清热、理气、降逆、益气、温中、养阴、化湿和胃、制酸,其中以清热药(22.8%)、理气药(21.3%)最为常用。该两类药恰好切对反流性食管炎本病证候肝胃郁热证。6.通过聚类分析等,选定出沙参-麦冬、乌贼骨-瓦楞子、代赭石-旋复花、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黄连-吴茱萸等6组药对和香栀子-木香-黄芩、半夏-茯苓-陈皮、黄芩-枳实-竹茹-栀子、党参-木香-白术-砂仁等4组药组。结论:通过对国内诸多医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医治疗文献的有效信息提取,分析其证候结构及方药运用情况,可为该病辨证论治提供与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相近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