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核心”的影子银行与中国宏观经济稳定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20208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影子银行的概念被提出并被广泛使用,影子银行问题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发展迅猛,成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存在两个特点,一是高度依赖商业银行发挥信用中介功能,这使得它呈现显著的“商业银行核心”特征,是商业银行系统的“影子”;二是由于产品结构相对简单,且在设计和承销过程中有商业银行的参与,投资者认为这些产品是安全的,但事实上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膨胀抬升了经济整体杠杆率,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目前大多数学者在研究金融中介机构在信贷供给机制所扮演的角色时仅仅用银行部门来代表整个金融系统,忽略了影子银行的作用(如 Gertler & Kioytachi(2011)、Gerali(2010)和 Dib(2010)),开展实证检验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总结2006-2016年间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阶段及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的影子银行。文章从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以规避资产规模约束和进行监管套利的假设出发,在DSGE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商业银行、影子银行、家庭、中间品生产商和资本生产商为主体的影子银行体系,并基于此对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间的互动机制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了剖析。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促使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合作,商业银行通过影子银行将部分资产转移到表外,降低了自身风险资产的比重,放松了存贷比等指标造成的流动性约束,增强其自身继续发放贷款的能力,进而产生了监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现象。在宏观经济周期运行与货币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本文所述机制与危机时期的市场表现拟合较好,为中国影子银行2010-2013年间的爆炸式增长和2014年-2015年的收缩和2016年以来的反弹提供了解释,研究同时显示,尽管影子银行有助于弥补经济波动时期的融资供需缺口,但它也部分对冲了货币政策和审慎性监管的有效性,引致金融体系风险聚集。
其他文献
几年来,邳州港把节能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基础工作入手,依靠能源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加拿大盖伊在《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一个猜想: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差,我已基本完成证明,结论是很大可能成立。
我公司的装卸货种为各类钢材、包装货、设备、木材、矿石等,有相应的装卸工属具十几大类、上百种。这些工属具在港口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费用也是公司的主要装卸成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