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简称巴萨效应)是从供给层面解释实际汇率在长期中发生系统性变动的经典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一国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出现快速提高,该国实际汇率会发生升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9%,然而与此对应的却是我国实际汇率经历了前期相当长时间内的持续大幅贬值和近几年渐进性升值的变动态势。显然直观上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现实与巴萨效应的理论预期形成了直接的矛盾。而这也成为了一些学者和政客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项理由和依据。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效应在中国的表现对认识实际汇率的长期变动规律以及合理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选取1978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为样本期,以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实际汇率分解的角度出发,分别采用部门GDP缩减指数与PPI作为可贸易品价格水平的代理变量,细致分析1978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现状及其内部结构特征,分析发现巴萨效应的关键假设“可贸易部门符合购买力平价”在中国经济现实中并不成立;然后基于内部结构特征,对巴萨模型进行拓展,实证检验中国可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与中国内部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考察修正的巴萨模型解释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有效性。研究结论表明,样本期中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具有可贸易品实际汇率大幅贬值与内部实际汇率持续升值并存的结构特征,并且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在实际汇率变动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因此在检验巴萨效应时不能忽略可贸易品实际汇率因素。对拓展的模型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巴萨效应的理论核心即作用机制的第一个过程在中国是成立的,其中基于部门GDP缩减指数数据得到的结果比基于PPI的结果更加显著,模型拟合度更高;在放松了可贸易品部门符合购买力平价这一原假设后,经典巴萨效应在人民币实际汇率调整中是成立的,在长期中中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会促进人民币实际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