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以中国青年党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的思想研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对整个群体或个体人物的文化思想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以青年党领袖人物之一常燕生的文化思想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他在不同阶段,文化观的形成、表现及意义,从而勾勒出其文化思想演变的基本脉络,同时,重点分析了其不同时期文化思想存在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其文化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和所面临的困境。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主要对常燕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作了一个基本的介绍。其次,对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笔者在选题方面的情况作了综述。第二部分,也就是正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思想。前三节又分别构成了该时期的三个重要阶段:在《新青年》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东西文化论战中独树一帜;在文化运动后期全面反思。通过对每个阶段文化讨论内容的阐释和分析,揭示其文化思想的复杂性和转变的原因。最后一节,专门探讨了这一时期,他对政治和学术文化关系的认识及转变的原因,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政治环境的改变波及思想界时,知识分子个体所作出的调整和回应。这也预示了下期文化观的一个新的动向。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他在“国难”当头的30年代的文化思想。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他在中国本位文化讨论中的主要观点,文化观与意识形态的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二节主要阐释了在特殊时期,他对民族性与文化创造关系的认识和文化重建方式的思考。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他在“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中对文化的认识。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第三章,也是整篇论文的一个关键部分,主要对他在40年代初形成的文化有机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对文化有机论的形成原因和内容进行分析。第三节阐释了文化有机论框架下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认识,从而表达了他对战后文化重建的构想和期望。最后一节,阐释并分析了该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内部的困境。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第四章,集中探讨了在“文化再造”这个时代命题下所衍化出来的几个问题。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道德观的演变,并分析了与文化观协同的道德观转变的原因。第二节主要梳理了他在不同时期对文学与文化创造关系的认识。最后一节,完整阐释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对学术和政治两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最后一部分,也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总体上阐述了常燕生文化思想发展的脉络,并纠正了对他思想演变的一些误解,概括了不同时期文化思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