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分为化疗组(Ⅰ组)和未化疗组(Ⅱ组),每组30例。以1.5ug/mL效应室浓度作为初始靶浓度靶控输注,达到平衡后每次增加0.5ug/mL,当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低于40时,停止输注并记录此时两组丙泊酚用量、预测效应室浓度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停止泵注后0.5min、1min、1.5min、2min、2.5min、3min、3.5min、4min时的BIS值,记录停止泵注后BIS值回升到50和60时的各自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停止泵注后BIS值低于40时的持续时间以及BIS值从40到60时的总时间,记录整个过程中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的人数。结果:两组年龄、体重指数、基础BIS值、麻醉前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值达到40时,两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预测效应室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输注后化疗组在1.5min、2min、3min、3.5min、4min时的BIS值低于未化疗组(P<0.05);在0.5min、1min、2.5min时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BIS值回升到50和60时的MAP和H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患者BIS值低于40的持续时间长于未化疗组(P<0.05),两组BIS值从40到60时的总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化疗组患者中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人数多于未化疗组。结论:新辅助化疗后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丙泊酚靶鞚输注时更容易达到深度镇静,同时能够延长丙泊酚深度镇静时的作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