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菌激酶Mst11激活机制与Mobud7分子功能初析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te51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着胞的形成和侵染菌丝扩展是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侵染循环中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两个侵染步骤受到Pmk1-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但位于该信号通路上游的MEK激酶MST11的激活机制尚未清楚。因此,作者在本研究中详细解析了 Mst11的激活机制。首先,通过结构域分析发现,MST11 含有Sterile alpha motif(SAM domain)、Ras associate domain(RA domain)、Protein kinase domain和两个保守的磷酸化位点S453和S458。然后,通过结构域缺失实验发现:当包括RA domain和两个磷酸化位点(S453和S458)在内的结构域缺失时,稻瘟病菌无法形成附着胞,且突变体体内的Pmk1激活受到抑制;当缺失RA domain时,稻瘟病菌依旧可以形成附着胞,但致病力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RA domain缺失突变体在接种疏水表面48小时后有超过50%分生孢子的芽管出现了分支,并在分支顶端也形成一个附着胞,但附着胞的胞内膨压下降,因此可能导致突变体的致病力下降。外源添加环化腺苷酸cAMP可以有效抑制RA domain缺失突变体芽管的分支形成。已知Ras2是GTP结合蛋白,其中G18V的突变可以使Ras2持续激活表达。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Ras2能与Mst11互作,尤其是持续激活的Ras2能增强与MST11的互作。由此推测:在稻瘟菌体内,激活的Ras2与Mst11结合可能是激活下游Pmk1信号通路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通过缺失和点突变发现:Mst11磷酸化位点S453和S458的磷酸化对于稻瘟菌附着胞的形成、Pmk1激活和致病性是必不可少的。已知Mst11在出芽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的同源物Ste11存在自我互作。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证实:Mst11的N端直接与kinase domain互作。进一步研究发现Mst11的kinase domain中存在激酶抑制剂结合位点DFG motif,突变DFG motif附近的S789减弱Mst11的自我互作。在野生型中表达MST11S789G能恢复mst11敲除体在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方面的缺陷,该突变体可以在亲水表面形成附着胞,且体内Pmk1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上升,由此证明S789G的点突变导致稻瘟病菌Pmk1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以上结果表明:Mst11结合至激活状态的Ras2以及S453和S458磷酸化位点的磷酸化对于稻瘟病菌激酶Mst11的激活以及发挥生物学功能非常重要,且Mst11的激活和功能的发挥是通过抑制其自身N端和kinase domain间的互作而实现的。此外,Mst1 1和Ras2的结合将反馈调节cAMP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稻瘟病菌芽管的分支以及多个附着胞的形成。作者所在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已克隆了 MGG00106基因,并发现该敲除体致病力下降。作者在本研究中初步解析了 MGG0010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首先,经过蛋白序列比对后发现MGG00106基因为出芽酵母(S.cereisiae)中Bud7基因的同源物,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MoBud7。然后,通过表型分析发现:Mobud7敲除体致病力下降,且附着胞形成能力显著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外源添加cAMP分解抑制剂能恢复敲除体附着胞的形成,推断Mobud7在cAMP信号通路的上游发挥作用。同时,敲除体初生侵染菌丝形成延迟且形成率较野生型下降。已知初生侵染菌丝的形成需要成熟附着胞内累积甘油直至产生足够的膨压且糖类物质为附着胞内甘油的主要来源之一,进一步测定Mobud7敲除体附着胞的膨压和KI/I2染色后发现:Mobud7敲除体附着胞内膨压下降;在接种疏水玻片12和24小时后,野生型P131的附着胞几乎不能被KI/I2溶液染色,而敲除体形成的附着胞中能被染色的比例较野生型显著升高,因此推测Mobud7可能影响稻瘟病菌附着胞内糖类物质降解过程,从而影响附着胞内膨压的形成和后续的侵染过程。第三,通过亚细胞定位实验进一步解析Mobud7的分子功能,结果表明:Mobud7定位于细胞质中,且在附着胞阶段荧光强度最大,这与Mobud7在稻瘟菌不同侵染阶段中的表达量水平相一致。最后,已知出芽酵母(S.cerevisiae)中Bud7为ChAPs蛋白家族的主要组分之一,该蛋白家族还包括Bch1、Bch2和Chs6,且在小GTP酶Arf1提供的能量作用下,该复合物通过与Chs5互作将几丁质合成酶Chs3由高尔基体上运输至细胞膜上;通过蛋白序列比对后发现酵母Bch1、Chs6和Bud7在稻瘟菌中的同源物均为Mobud7,Chs5和Arf1在稻瘟菌中的同源即为MGG02799和MoArf1基因。利用pu11-down和酵母双杂交实验均发现:Mobud7与其自身、MoArf1和MGG02799间均存在互作;酵母双杂交实验进一步证明Mobud7与其自身、MoArf1和MGG02799间的物理互作。基于以上结果,初步推断Mobud7在稻瘟菌中可能参与糖类物质降解相关蛋白的运输,从而影响附着胞的形成和成熟,并最终影响致病力。
其他文献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灌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占灌区总用水量的90%以上,是典型的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近年来,引黄水量的减少加之作物对灌溉水的依赖,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探讨主要作物的畦灌灌溉制度、喷灌模式、咸淡水轮(混)灌模式及其合理的种植结构,将对灌区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证粮油生产的稳定至关重要。此外,在灌区采用暗管排水替代传统明沟排水能够进一步调节土壤的水、气、热状况,对于增加灌
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曾经导致著名的爱尔兰饥馑。致病疫霉属于异宗配合卵菌,通常需要A1、A2两种交配型同时存在进行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卵孢子抗逆性强,可成为第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同时,有性生殖发生的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致病型菌株,给病害防治带来困难。近年发现田间自育菌株出现频繁,导致致病疫霉群体结构更加复杂。本文根据前人发现的疫霉菌交配型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在我国的居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麦生产受气候变化、病虫害的影响,其中小麦蠕孢叶枯病(Spot blotch)是由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能够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半矮秆品种的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蠕孢叶枯病在我国的发病面积有逐渐扩大的趋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亚洲、非洲等地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是由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与马铃薯Y病毒科的一种或几种病毒复合侵染造成的,如玉米矮花叶病毒、小麦条纹花叶病毒、甘蔗花叶病毒等。MCMV是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属(Machlomovirus)的唯一病毒,该病毒的基因组为正义单链R
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多个玉米产区发生,危害严重,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SC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其基因组为正义单链RNA,共编码十一个蛋白,其中病毒基因组连锁蛋白(Viral protein genome-linked,VPg)共价连接在基因组的RNA 5’端。VPg是一个多功能蛋白,不仅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引起国际医疗卫生关注。超重或肥胖主要是由能损害人体健康的异常或过量的脂肪积累造成的。肥胖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相关,如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肥胖通常伴有低度慢性炎症,是肥胖引起胰岛素耐受、2型糖尿病及其他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是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6等的主要来源,但是脂肪组织
冠菌素(coronatine,COR)是丁香假单胞菌某些致病变种产生的次生代谢物,其结构和功能与茉莉酸甲酯(MeJA)和脱落酸(ABA)相似,能够提高植物抗逆性、诱导次生代谢、抑制发芽、促进器官脱落等,作为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前景可观。目前COR主要依靠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现有野生菌株产量低,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其合成调控网络的研究也不够全面透彻,制约了 COR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本研究通过
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能侵染多种重要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病害和产量损失。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BrYV)是由本实验室首次发现的一种能侵染十字花科多种作物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新病毒。与该属其他病毒类似,其基因组具有6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中ORFO编码P0蛋白。目前,该属已有多
稻瘟病是在世界各水稻产区广泛发生、危害极大的真菌性病害,深入研究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有助于发现控制稻瘟病及其它真菌病害的新途径。尽管已有许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但是关于基因转录后调控在稻瘟病菌致病性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还很缺乏。在前期工作中,本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筛选从稻瘟病菌的ATMT突变体库中获得一株在OTA平板上生长缓慢的突变体LF13,遗传杂交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生长缺陷与潮
肾上腺是动物机体非常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髓质合成和分泌的儿茶酚胺类激素(Catecholamines, CATs)在机体维持内稳态平衡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证明,包括miR-375在内的miRNAs在调节众多内分泌激素(如胰岛素、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miRNAs对于CATs合成和分泌的研究较少。作者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miR-375高表达于肾上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