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人均实际收入已达到1978年水平的四倍之多。在政府大力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经并且还在继续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中已经超越日本,跃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人预测,到了2020年,该国还有可能超过美国,取代其在世界经济中的老大地位。然而,中国经济在保持了数十年高速发展后,如今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与环境保护三管齐下,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人们认为,创新将会是这一新的增长模式的主要推动力。所谓创新能力的开发,是指利用和吸纳现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变与突破。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地衡量并代表该国的发达程度以及竞争实力。事实上,中国在开发创新能力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将成为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同时能够帮助中国日益庞大的经济体更加快速有效地融入全球贸易与知识体系中。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相关部门提出必须要加强科研与生产、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联系,向“知识型经济”转型,促进技术发展,培养高素质科学人才,以此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如中国政府所强调的,创新力的培养与传播过程与企业活动中对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利用紧密相连,成为衡量国家创新体系质量的关键要素。创新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企业通过何种渠道来获取并掌握创新活动所涉及的相关新知识。在这方面,最近的研究成果显示,代表人力资本和潜在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性是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由这些人员所带来的知识在新的企业环境中不断传播和扩大,最终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所以说,发明创造者们的跳槽形成了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创新能力的传导机制。换句话而言,新知识是从源企业逐步向雇佣企业传递的,而相关的技术人员不仅在知识的创造方面担当了主要角色,同时也是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主力军。要分析发明者跳槽行为的影响力,就需要分别评价源公司、雇佣公司以及跳槽员工这三者的影响力,并且深入地分析三个群体在面临被称之为有限理性的不确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现有的相关实证研究绝大部分都聚焦在公司层面,而甚少关注个体层面的分析。本文旨在论述这些容易被忽略的个人层面因素在中国发明者跳槽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文章将首先对与中国发明者创新和跳槽行为相关的三个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劳动力市场——进行论述,然后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分析哪些因素在发明者做出跳槽决定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发明者跳槽行为的发生与其生产力呈正相关,而与其技术专门化程度呈负相关。此外,该类人群跳槽的可能性还与其先前在大学或研究所的工作经历以及行业创新趋势呈现负相关。同时,进行发明活动的具体环境与背景也会对跳槽过程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