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及其导致强沙尘暴过程的成因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o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内蒙古地区观测资料和MM5非静力模式对2001年4月6-8日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为主的我国北方多个省区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蒙古气旋的发生、发展和强沙尘暴成因分别进行了观测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主要结果有:  (1) MM5成功地模拟了本次天气过程。(2)蒙古气旋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地形影响下的斜压不稳定的发展。(3)地形影响的重要性表现为:(a).阿尔泰-萨彦岭山地对低层冷空气产生阻滞,其机制可用“不同阻塞”来描述。(b).阿-萨山地及其与青藏高原间形成的峡谷地形强迫形成低空峡谷急流,输送冷空气和具有气旋性涡度的空气。(c).地形通过强迫形成峡谷急流影响高空急流的强度和位置进而影响气旋发展。(d).山地对低层冷空气的阻塞使山地上方的等熵面更加陡立,即加强了斜压强迫并对其产生向下吸引。气旋的剧烈发展则是由于对流层高高层位涡平流、高空急流次级环流辐散强迫及斜压作用的共同作用。  沙尘暴过程主要是由气旋冷锋及锋后地面大风触发的。地面大风的形成与气旋发展、锋后冷平流以及地形强迫的峡谷急流、高空急流下落有关。地面大风中心出现在内蒙古中部偏北地区形成是由于该区域形成深厚底部混合层使高空急流下落导致的到达对流层中层的高空动量能够被充分下传到地面。分析显示:锋前强烈地面加热产生的热对流也是沙尘暴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混合层是产生沙尘暴的一个重要层结因素。混合层的存在减小了形成强对流需要的抬升能量;且其本身能够表征沙尘暴的强弱。本次过程中沙尘暴在内蒙古中部偏北地区达到最强主要由于深厚混合层的形成。其形成原因是:上部中性层的存在以及长时间的地面加热形成的深厚底部混合层,他们构成“双中性层”的结构并由于锋面抬升而引发深厚干对流。另外,地形和低空气流的适宜配置使该地区获得了最显著的锋后混合层的平流贡献也是黑风暴在内蒙古中部形成的一个原因。  敏感试验验证了地形对低空峡谷急流和高空急流的强迫作用。同时说明:地面加热是冷锋锋生的主要强迫机制;地面加热对锋前混合层和热对流形成以及锋后上升运动强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该文MM4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产品,获得中尺度环境场一小时一次的水气通量散度、 综合指数、对称不稳定和低散度,中尺度环境场的水汽条件、大气不稳定度和抬升条件;然后利用三
通过对江苏和安徽两省,在6月15日-16日的一次大烘雨过程,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 天气动力学分析,来探讨中尺度爆雨系统发生与发展的问题.对基本物理量场的分析表明,涡度、散度、
该论文先后建立了中等复杂程度的全球热带海气耦合模式GICM及全球热带混合海气耦合模式GHCM两个海气耦合模式,从分析这两个耦合模式长期积分结果入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
干旱是一段时间内一个地区的水分补充少于水分需求的自然现象,通常可持续数月甚至达到数十年,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的发生一般对应着降水的异常性减少,故而降水是调控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一个对流天气频繁发生的地区,在该地区发展起来的对流天气系统常能造成较为恶劣的天气,尤其是在其移出高原后,常能造成长江中上游甚至下游地区的大范围强降水天
该文利用东北地区50个站45年(51ˉ95年)的气温资料,选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等地理要素作为相关因子,根据温度气候学方程用逐步回归方法组建了东北地区主要生和季(4ˉ9)各月月
云通过辐射过程对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起着特别显著的调节作用,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云—辐射之间存在复杂的反馈机制,而人们对这种机制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
该文以宁夏农业气候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小网格处理方法对温度、降水、日 照等主要气候要素进行推算,并通过实况验证,总结了适合于宁夏的推算模式.推算的水平分辨率达到1.1
学位
本文从《蓝海周末》周年纪念及微论坛等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报道实践出发,论述了企业报塑造品牌的重要性,总结了通过活动带动新闻报道、拓展专家资源、提升报纸影响力的经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