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阶段性显现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在我国却集中地表现出来。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导致我国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断增加不仅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步伐,加大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尽量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升我国经济绩效的整体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与此相应,正确评价我国经济增长绩效就必须在传统效率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资源、环境要素的影响。为此,本文从能源和环境两方面入手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研究框架,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评价中,基于我国省际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加性DEA模型(A-DEA)分别测度在考虑资源约束下我国省际的环境绩效和考虑环境约束下我国各省际的能源绩效,综合评价我国经济增长的绩效增长水平。并以环境技术相对效率(ETE)和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TEE)为核心,探讨区域及全国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异性,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地区环境经济绩效测算结果表明: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整体的技术相对效率低于只考虑环境污染物或是两者都不考虑下的技术相对效率水平,坏产出和能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降低技术相对效率,造成效率损失。其中,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要素导致技术相对效率损失明显,而东部地区能源要素损失作用不明显。我国整体的环境绩效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性显著,从环境绩效的收敛性来看,2005年之后区域间效率差距逐渐缩小,出现收敛趋势。2.地区能源绩效的研究结论显示:环境要素作用下我国整体的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明显低于不考虑环境要素下的效率值,环境污染物导致我国全要素能源相对无效度变大。就时间趋势来看,1990-2009年全国能效的变化趋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缓慢上升的特征。沿海地区(东、南、北)能源绩效水平普遍高于其它地区,从时段来看,后十年(2000年-2009年)能源效率均值高于前十年(1990年-1999年),而像长江、东北、黄河、西南和西北等地区能效值较低,能源利用率不足,浪费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