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鲍曼不动杆菌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为条件致病菌,是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1][2],尤其是医源性肺炎和医疗侵入性操作相关的感染,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可以引起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据美国院内感染监测数据(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NNIS)2003年的报道显示,在革兰阴性杆菌中,鲍曼不杆菌在院内感染中占第四位,为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又一个重要的非发酵菌。随着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广谱抗菌药物应用的增多,其耐药现象日益突出。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一二代头孢菌素等天然耐药;ESBL和AmpC酶造成的三代和部分四代头孢菌素耐药渐趋严重,最近又出现“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an-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ii)。某综合性医院2004年一2008年资料也表明,4种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分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鲍曼不动杆菌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居第二位,其2004年临床分离137株,到2008年分离284株,分离率持续上升。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复杂,产多种β-内酰胺酶,PBP改变,外膜蛋白缺失,外排泵过度表达等共同作用造成了其多重耐药,几种机制的共同作用,造成多重耐药以及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其中,产多种β-内酰胺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医院流行的β-内酰胺酶基因型各不相同,其耐药表型也不一样,深入研究各地区流行菌株的耐药性和基因型,有利于治疗、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流行。目前关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AmpC酶的报道较少,对于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有必要针对相应的耐药基因区别对待,合理用药,延缓各类抗生素的耐药进程。
目的:
1.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现状及其耐药谱特征,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2.明确AmpCβ-内酰胺酶在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流行状况及其流行亚型,完善AmpCβ-内酰胺酶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
方法:
1.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对临床收集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重新鉴定并完成药敏实验;
2.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2009年版推荐的方法解释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
3.设计合成针对blaACC、blaATC、blaCMY、blaMOX、blaDHA,blaADC-1,blaADC-7,blaFOX的引物序列,采用PCR技术对AmpC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
结果:
1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主要来自院内各类监护室和老年病区,标本类型则以呼吸道分泌物为主,人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偏态型分布,峰值为71-80岁年龄组,在1岁内年龄组分布略高。
241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25种受试抗生素中,所有菌株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完全耐药,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均超过50%(最低为49.8%),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及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耐药率为15%-65.8%。
3.本次研究中进行AmpC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检测的菌株中共检出blaADC-1基因86株(占77%),blaADC-7基因86株(占77%),同时携带二种基因的78株(占69.6%)。
4.观察纳入本次研究的菌株,同时拥有blaADC-1和blaADC-7基因的菌株在药物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上与单独携带blaADC-1/blaADC-7或者未检出blaADC基因的组别相比具统计学意义。在药物头孢唑肟,四环素,替卡西林上显示了携带有blaADC基因的菌株耐药率高于不携带此家族基因的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多重耐药株常见,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对亚培胺南抗生素耐药率为36%,高于以往报道。
2.本研究中的鲍曼不动杆菌可检出blaADC-1和blaADC-7型AmpC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携带此blaADC基因是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的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