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揭示中医古代文献(1840年以前)中消渴治疗方剂的收录特点,获得中国古代对消渴认识的演变过程,量化确定收录消渴相关方剂的中医古籍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为进一步探索消渴的治疗提供研究思路和文献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引文分析方法,对中医古籍中出现的消渴相关方剂进行提取和整理,所涉古籍以《中华医典》(第二版)收录的书籍为限,时间跨度上起先秦,下至清朝1840年。检索词选取《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及《太平圣惠方》出现的消渴相关词汇,共18个:消渴,消瘅,脾瘅,内消,肺消,膈(鬲)消,热中,食亦,渴利,肾消,消肾,强中,上消,下消,中消,消中,痟。对检索到的目标文献,依据同名现代善本进行文字校正,再按成书时间排定先后次序,归入五个历史阶段(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代时期、清代时期),以判定方剂引用关系、统计古籍引用频数,发现收载消渴相关方剂的核心古籍,分析各历史时期的中医古籍对消渴相关方剂流传的贡献,及其对消渴分型的认识。结果:自先秦至清代前中期(1840年前),《中华医典》共计收录消渴相关中医古籍477部,除去因成书年代及作者生卒年均不明而无法确定成书年代,或未收录消渴方剂的,留存132部。最早收录消渴相关方剂的是张仲景的《伤寒论》,最晚的是陈修园的《医学从众录》。具方剂引用关系的古籍共81部,提取消渴相关方剂共计2402首,具引用关系方剂619首。结论:根据古医籍对消渴相关方剂收录数量、具有引用关系的方剂数量及引用古籍种类数,可基本判断《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门法律》、《成方切用》七部古医籍分别为魏晋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朝、清朝前中期五个历史时期中收录有关消渴内容方剂的具有核心影响力作用的核心古籍。并且上述古籍存在文献老化现象,且随着时代离现代越来越近,各核心古籍的文献老化速度有着越来越快的趋势。由消渴相关方剂核心古籍对消渴的分型论治记录,可以发现消渴分治体系逐渐由将症状作为分类标准,向多种分类方式并行、多种分类词汇混用,逐步向以病机作为分类标准的消渴分型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