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科奇海和白令海位于北极海区的西部,是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国际上对北极海区的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较少,在这两个海域甚至鲜见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本文依托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于2012年和2014年在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进行的调查工作所获得的样品,对调查海区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站位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的优势属和营养类型作了初步研究,从时间上延续了国内在相关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成果,增加了北极海区的小型底栖动物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资料库内容,丰富了人们对北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白令海(12个站位)和楚科奇海(40个站位)调查区共获取了16个已知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别是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多毛类、底栖桡足类、动吻类、寡毛类、原足类、等足类、介形类、端足类、涟虫、双壳类、海螨类、枝角类、无节幼体、缓步类和涡虫类动物,另外还有少量未知待定类群。其中,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在各海区丰度比例占总丰度的90%以上,其次是多毛类和桡足类。根据对比,本研究所得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浅水区的后生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数量要高于深水区的类群数,略低于北极其它陆架区的类群数。 2.白令海调查区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介于1.51 ind./10cm2~3522.25 ind./10cm2之间,其中海盆区的两个站位丰度极低,分别为1.51 ind./10cm2和67.15 ind./10cm2。楚科奇海调查区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介于59.07 ind./10cm2~7243.93 ind./10cm2之间,其中陆架区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084.53±1832.14 ind./10cm2,陆坡区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65.20±161.93 ind./10cm2。高丰度的站位与高生产力与生物量的热点区域相呼应,不同分区的丰度结果与北极其它区域不同深度的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变化相近。 3.在生物多样性指数方面,楚科奇海的平均类群数(5.78)、类群丰富度(0.6793)、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0.1216)和均匀度(0.0817)都要高于白令海的平均类群数(4.33)、类群丰富度(0.4659)、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0.0803)和均匀度(0.0674)。这意味着楚科奇海可能存在一个比白令海多样性更高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 4.小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指出:白令海和楚科奇海的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均同水深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丰度与其它因子的关系受线虫丰度的影响极大。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均匀度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和粘土成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5.在研究海区共检出3个目的海洋线虫。其中白令海共检出25个属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在楚科奇海共检出54个属的海洋线虫,其中白令海的Camacolaimus、Diplopeltula、Subsphaerolaimus这3个属未在楚科奇海中检出。两个海区的最优势属均为Sabatieria,优势度分别为36.68%和32.92%。个别属的线虫在不同深度的分布区别明显。另外在研究海区检出的海洋线虫的营养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31.579%)>选择性沉积食性者(24.561%)=刮食者或硅藻捕食者(24.561%)>捕食者或杂食者(19.298%)。 6.本文对比白令海和楚科奇海与北极其它海区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丰度、海洋线虫丰度和线虫优势属,发现北极海区的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受水深的影响极大,由浅海区向海盆深处延伸,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急剧下降。不同陆架区检出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数不尽相同,但常见类群的组分基本相似。受采样方法、沉积物采样厚度、网筛孔径设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海区的小型底栖动物研究结果对比可能与各海区小型底栖动物之间的实际差异存在略微不同。线虫种类的组分尽管与其它北极研究海区相似,但优势度差异较大,这可能与各研究海区的采样深度不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