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对肝癌细胞HepG2k中NF-kB蛋白表达的影响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H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癌为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死于原发性肝癌的人数接近于百万人,而我国约占其中的45%左右。因此,一直以来,肝癌的治疗途径也是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之一。核因子-κB(nuelearfaetor-κB,NF-κB)是真核细胞内广泛存在的一种转录因子,在免疫、炎症、肿瘤等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NF-κB相关信号通路非常复杂,也是众多实验研究的对象。许多研究表明,NF-κB在许多肿瘤中具有高表达,并且与其他细胞因子共同作用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亦有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抑制NF-κB活性的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中药黄芪注射液对肝癌细胞HepG2中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观察肝癌细胞的增殖凋亡的情况,探索NF-κB对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传代培养HepG2肝癌细胞株,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采用中药黄芪提取物黄芪注射液作用于HepG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对药物浓度梯度的敏感性。将黄芪注射液分成不同的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一起作用于HepG2肝癌细胞。实验组分为五组,以相同细胞数量铺板,培养液分别含有6.25%、12.5%、25%、50%、75%黄芪注射液,培养48h后终止,在酶联免疫监测仪上测定各孔OD值(光密度值),记录结果。根据结果计算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半抑制率-IC50(抑制率50%的时候药物的浓度)。计算后选取对照组,实验组药物浓度分别为6.25%、12.5%、25%的培养液培养细胞,48小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提取核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肝癌细胞中核蛋白NF-κB表达量。结果采用SPSS11.5分析软件,数值资料采用-X±S表示,用Dunnett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检验标准。   结果:黄芪注射液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株48h后,MTT结果显示:不同药物浓度组A组(对照组)、B组(6.25%浓度组)、C组(12.5%浓度组)、D组(25%浓度组)对肝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各组随浓度增高,细胞数量变少。A组OD值1.2212±0.0746,与对照组相比较B组OD值1.1177±0.08597(P>0.05),C组OD值1.0853±0.06371(P<0.05),D组OD值O.7720±0.05742(P<0.01)。药物的半抑制率-IC50,IC50=0.39192。细胞形态变化:对照组细胞形态完整,完全贴壁,边角锐利,呈典型的多边形样外观;B组细胞形态较对照组肿胀,细胞贴壁不完全,多边形样外观消失,细胞数量相对减少C组细胞形态较前一组更加肿胀,部分细胞呈圆形,细胞排列疏松,间隙增大;D组贴壁细胞数量较前组更少,细胞稀疏,镜下部分区域因细胞未增殖覆盖而空白,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B组较A组NF-κBp65蛋白水平下降了8.0%,C组较A组NF-κBp65蛋白水平下降了32.1%;D组较A组蛋白水平下降了46.9%,而各组β-actin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中药黄芪注射液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形态发生变化,随着药物浓度梯度的升高而明显。黄芪注射液具有下调NF-κB蛋白的表达量的作用,这种影响也存在着剂量依赖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