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农作处理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红壤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验监测期间为2008年烤烟生长期,试验点设于云南省红壤丘陵区,采用径流小区监测天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水土流失情况。研究不同农作处理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和烤烟产质量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⑴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于前期,农作处理成为前期影响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烤烟生长进入成熟期后各处理地表的植被覆盖率都达到最大化,烤烟叶片能有效减小降雨的侵蚀力。横坡垄作能有效减缓强降雨对坡耕地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减小径流流失量,但对长降雨的持续冲刷不能有效减少径流流失;横坡垄作处理对径流、泥沙、养分流失的调控作用都大于顺坡垄作处理。 ⑵各农作处理坡耕地养分流失量变异系数>泥沙流失量变异系数>径流流失量变异系数>产径流降雨量变异系数。产流降雨是坡耕地径流产生的前提,泥沙流失是伴随径流产生,养分流失是伴随径流流失和泥沙流失产生。产流降雨量的变异系数是径流量变异系数的基数,径流量变异系数是泥沙流失量变异系数的基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变异系数是养分流失量变异系数的基数。降雨量的变异系数通过径流流失、泥沙流失、养分流失被逐级放大,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都存在流失量变异系数的放大效应。在各处理中,综合农作处理5(横坡垄作+秸秆还田+揭膜培土)相对其它单一农作处理能有效减少坡耕地径流流失、泥沙流失、养分流失。 ⑶坡耕地流失的氮、磷养分形态中,主要以泥沙颗粒态氮、磷流失为主,颗粒态养分流失占总养分流失的90%。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流失不仅受降雨和农作处理的影响,并且受烤烟不同生长时期对氮素形态的吸收特性影响,受氮肥在土壤中转化途径和转化时间有关,受氮素形态离子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影响,所以径流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流失不能较好的代表农作处理对养分流失的影响。不同农作处理间都表现出坡耕地地表径流中总磷的流失量相对于总氮流失量较小,但各处理间总氮磷流失量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⑷水土流失和化肥的施用使得坡耕地土壤发生了酸化,随土层的加深而酸化加重。坡耕地各处理小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在经过水土流失后,表土层土壤都呈下降趋势,而心土层土壤都呈增加趋势。这说明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但也促进土壤的风化作用。 ⑸揭膜培土处理相对不揭膜处理能减少各种养分的流失量,所以揭膜培土处理相比不揭膜处理能增加烤烟产量。在同等氮水平下,秸秆还田处理因秸秆分解过程中消耗一定量的速效氮,造成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比未加秸秆的处理产量略低一点。但秸秆还田处理能提高烤烟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上等烟的比例,其产值较高。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过:“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同一个问题就体现了发散思维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势在必行,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一些策略。
在高三期末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现有苹果、桔子、脐橙各2个,将其分给甲、乙、丙三个同学,要求每个同学得2个,且不能得同一类水果的2个,问有多少种分配方式?
摘要: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去,教师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师生互动,要强调师生的平等,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关键词:教学;师生;互动;数学
神奇的“流光快门”  所谓的“流光快门”,就是通过延长快门时间的方式去拍摄特殊的画面(图1),比如夜间马路上车水马龙的街道和汽车灯光、光绘涂鸦等等。对华为P8手机用户而言,只需在拍照界面切换到“流光快门”就可选择更为具体的拍摄模式了(图2)。  变相实现流光快门  如果你的手机是荣耀6 Plus或其他型号的华为手机,那么恭喜你,通过一些手动的调校,同样可以获得流光快门的拍摄效果。下面笔者就以荣耀6
本文以西花蓟马和烟粉虱为猎物,比较评价了本地植绥螨种类(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 Liang et Ke、苏氏副伦绥螨Paraseiulus soleiger Ribaga和毛里横绥螨Transius morii E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生命元素之一,广泛参与植物体内的一系列代谢过程,如信号转导、能量转移、生物化学合成等。土壤中的磷主要以无机正磷酸盐(H2P04-)的形态被植物根系细胞膜上的磷转运蛋白吸收和转运到体内。然而可溶性的无机磷酸盐极易被土壤中大量存在的铁、铝、钙等金属离子及微生物固定,从而造成土壤中有效磷的普遍缺乏。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对磷素缺乏的适应性机制,包括改变根